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8日 星期一

    为了神圣的职责

    ——写在第11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

    本报记者 殷 泓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08日   06 版)

        当举国沉浸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的激动之中时,刚刚庆祝完自己的第10个记者节,无数新闻从业人员就开始了新征程,投入新的报道任务……

        不知不觉间,2010年11月8日——第11个记者节来临。

        一年来,无论是玉树地震还是舟曲泥石流灾害的救援一线,无论是为期184天的上海世博会,还是嫦娥二号发射基地,无论是天灾突降的海地,还是角逐世界杯的南非,每一个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的现场,都活跃着一群忙碌的身影,为祖国和人民传递着最新最快最准确的消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不懈奔跑。

        记者,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所代表的是新闻从业人员整个群体;记者,不仅仅意味着无冕之王的荣耀,它更意味着当代新闻工作者肩上的神圣职责——他们用镜头反映社会变迁,他们用文字记录时代进程;他们凭铁肩担道义,他们以妙手著华章。

        在第11个记者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回望这一年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作业”完成得如何,又有了哪些变化。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展望,为了向新的目标进发。

    “我是记者,正在现场”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次7.1级强震,让美丽的青海玉树成为一片废墟。当天上午9时,身在北京总社的新华社记者杨维汉接到电话,让他立即前往灾区进行报道。中午1点,他赶到机场,经过近7个小时的辗转奔波后,于晚上8点到达地震现场,成为第一批从北京赶赴灾区的记者之一。

        “我是记者,正在现场”,是他们到达灾区后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光明日报2010年4月20日头版头条的标题。记者们顾不上高原反应带来的恶心、头痛,忘记了疲劳、困倦,一心想着把中央的关心和指示传递给灾区人民,想着以最快的速度向北京发回灾区的情况。

        不仅仅是在玉树的抗震救灾前线。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面前、在全国各地的抗洪救灾时刻、在新疆特大雪灾之际……遭遇一个个突发事件,总能看到记者的身影。从突发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是冲锋在前的战士。与时间竞争,以最快的速度记录和报道,帮助受灾的人们,是他们心中唯一的目标。

        184天的上海世博会刚刚落下帷幕。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1.15万名记者的全程参与。很多人可能没能走进世博园,却通过记者的镜头和笔,畅游了世界。

        世博会、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抗击国际金融危机、迎亚运,哪里有人们关心的事件发生,哪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总是不知疲倦地奔波、拍摄、记录,伴随他们的总是那一句——“我是记者,在现场报道”。

        不能不提的是,除了国内报道,这一年来,中国记者的身影还活跃在许多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海地地震、南非世界杯、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这些身处海外的中国记者,中国和世界的距离变得更近了。

        正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菲所说,作为亲历世界杯采访报道的记者,我们的角色恰好就是一条纽带,让中国听众了解了更多的南非的风土人情;同时,南非朋友也通过我们的介绍认识了万里之外的中国。

        “在这些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报道中,我们的记者展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风范,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和欢迎,不负他们身上所承担的职责。”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如此评价道。

    “我们把老乡的家当做自己的家”

        11月7日,记者节前一天,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浙江广电集团等媒体共同主办了“媒体服务大众·记者在你身边”——2010年中国记者节暨大型记者咨询活动。活动还未开始,杭州运河文化广场就已经被前来咨询和提供线索的市民挤得满满当当。

        “跟老百姓在一起,我们发现有取之不尽的新闻素材,他们是我们最好的新闻源泉。”一位参加活动的记者感慨地说。

        在过去的一年里,更多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跋山涉水,深入田间地头,与老乡同吃同住,汲取营养和新闻素材。下基层,让编辑记者的心与老百姓的心更贴近了。

        2010年5月,经济日报记者王琳参加了“中央新闻单位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寻根西柏坡”活动。在一周的时间里,她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媒体的青年编辑记者一起,参观了革命旧址、探寻先烈足迹,接受了革命传统和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教育。他们住在老乡家,与老乡同吃同住,面对面交流,感情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变化。

        “‘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农民朋友朴实的话语让我们感动。”王琳说,这就真像是到“家”了。“种种感动、感激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深入基层采访,新闻记者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要真心实意地与人民群众交朋友,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熟悉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并从群众的沃土里汲取营养,吸收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只有这样,我们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才能从根本上端正作风、改进文风,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一年,越来越多的记者意识到,坐在办公室里是写不出好的新闻作品的。要想出力作、出精品,必须“沉”下去,到一线、到基层去抓第一手的材料。“基层是沃土、生活是良田、群众是老师”,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就是通过“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让编辑记者真正体会了这句话的内涵。

        5年,54批次,累计531人……他们中有刚毕业的新兵,也有想充电的老编辑、老记者。他们有的主动报名去郊区的菜市场卖菜体验生活,有的赶赴偏远的甘肃山区与希望工程的孩子们一起生活,有的选择在最冷的时候到中国最北部感受50年未遇的暴风雪,有的到海拔最高的地方去体验援藏干部的艰辛……

        “‘记者的根在基层,植根于基层才有收获;记者永远在路上,在路上才能成长。’这句话总结得真好。”同样是位老记者的李存厚感慨地说。寻根西柏坡活动结束后,有位记者对他说,“我还想回家再看看。”“这位记者已经把老乡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家,喊老乡叫‘爸爸’和‘妈妈’。虽然只是一句语言的变化,但却说明了情感的变化,说明了他们的心真正与老百姓、与老乡融在了一起,也说明了他们的成长。”

        正是与群众的心贴在了一起,无数的新闻记者才从群众身上汲取了新闻的源泉与前进的动力,才真正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感悟了生活的真谛、挖掘了新闻富矿,才能采写出一篇篇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报道和精彩文章。

    “我们把社会责任作为职业追求”

        2010年3月,一位女记者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中央电视台记者刘薇在下班途中遭遇车祸,因救助其他受伤人员而不幸牺牲。

        虽然永远告别了她所深深热爱的新闻事业,但“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新闻工作者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树立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中宣部副部长、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蔡名照评价说。

        在从事过多年新闻工作的蔡名照看来,刘薇是从千千万万奔忙在采编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中涌现出的又一位优秀的代表。甘于奉献的记者甘远志,爱岗敬业的记者陈中华,“田坎”记者罗成友,“用脚板写新闻”的记者吉永成……一个个新闻记者群体的杰出代表,向社会展示了当代中国新闻工作者把社会责任作为职业追求的风范。

        在当代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身影中,有一群人显得更为特殊。

        2010年9月16日下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记者孙国明与新华社、北京日报等在京的10多家媒体记者志愿者一起自发到北京海淀外国语学校,看望了来自玉树灾区的一百名儿童。他们与孩子们一起做月饼、玩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实际上,在今年中秋和国庆长假期间,孙国明就放弃了个人休息时间,先后去看望了河北廊坊等地残疾人学校的孩子。他不但给孩子们带去礼物和慰问金,还通过拍摄照片和收集资料,为儿童慈善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像孙国明这样热心公益事业的记者还有很多。他们在完成本职报道任务的同时,关爱着社会弱势群体,为这些容易被忽视的人群送去一份爱。

        “没有人强迫他们这么去做,都是出于自愿的。”李存厚听到孙国明的事迹后,非常感动。他说,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一定是能写出好报道的记者。“因为,采访本身或许就是二次受教育的过程。只有你自己被这个事儿感动了,有感而发,你写出的东西才能感动人。

        李存厚认为,新闻记者不仅仅是社会新闻的传播者,而且还是社会正确思想的引导者。“更重要的还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欢迎的好记者。”

        在迎接自己节日到来的时刻,一位记者在微博上留下了这样的字句:“洗尽历史的铅华,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记者这份职业的崇高与神圣。”

        是的。正是出于这份神圣的职责,无数的新闻人不停走在追寻新闻的路上,在路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