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8日 星期一

    运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建设 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

    ——《文化与科技融合研讨会》发言摘登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08日   07 版)
    图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研讨会会场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近日在京联合召开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研讨会”。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和相关文化企业负责人畅谈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和各自实践经验,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探讨。现摘登研讨会发言,以飨读者。

        致文化与科技融合研讨会贺信

        王文章(文化部副部长)

        各位专家:

        值此文化与科技融合研讨会开幕之际,我谨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向专家表示诚挚的问候!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给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注入了勃勃生机,给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增添了无限活力。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文化科技工作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品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在大力推进文化“两大一新”发展的进程中,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这是当前形势下增强我国文化实力,加快文化发展,推进文化繁荣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文化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把握这次机遇,主动迎接挑战,积极开拓思路,提出文化建设与科学技术大力融合的新手段、新办法、新举措,不断加强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提升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促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做出积极的贡献。

        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010年10月14日 

        政府职能部门确立引擎和桥梁意识

        于平(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文化科技司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工作中要强调四个意识:第一,引擎意识。对当代文化建设起到动力作用的工作,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二是先进科技支撑。“引擎意识”就是要发挥先进科技对于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促进的同时要支撑、提升、引领文化建设。第二,前沿意识。科技和文化的融合由来已久,我们有许多文化业态本身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但现在我们提出文化与科技融合,要关注高新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要从提高综合国力的高度利用高新科技促进文化创新,在文化建设领域也要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第三,桥梁意识。文化与科技现在还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虽然有相互间的关注和吸引,但视角和思路都有不同,桥梁意识就是要发挥融会贯通的作用。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谈要把文化大省变成文化强省,大多是认为要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但却忽略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科技的作用和力量,就是要沟通新兴业态和传统业态,特别是要让传统业态认识到提高科技装备、开拓艺术本体不仅是一种历史命运更是一种时代幸运。第四,平台意识。平台意识就是要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挥好承载和服务的作用,作为国家文化部相应的职能部门,我们要努力寻找更多的工作抓手,形成更好的工作机制,使文化与科技融合,在文化建设上结出硕果。

        韩永进(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近年来把中央领导的讲话和党中央国务院相关的文件梳理了一下,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明确文化科技发展的目标、目的、方向、原则,包括具体的路径。文化部的科技工作怎么做,我觉得从文化部的科技工作比较好下手的,或者说我们几个着力点或者说切入点上讲有三条。第一,文化科技理论的研究。文化部不仅要做好一般性的文化工作,我们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文化方面的参谋助手,即文化科技的参谋和助手,包括重大的文化现象、重大的文化科技现象、重大的理论判断,我们是要出思想和成果的。因为这一块我们有很好的基础,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关系是紧密的,有的是并列,有的认为是它的一部分,等等,这都可以探讨。但这一紧密关系,原来我们在文化创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一个。第二,找准思路的探索。如京剧在清代的时候,科技起了多大作用,现在科技规律和舞台规律是什么关系,不能做表面理解,因为京剧的艺术上的规律就是虚拟,把船开上舞台,现在有不同的争论。所以说科技规律、艺术规律的融合,得找到我们文化的独特规律和科技规律的结合点,而不能教条式地理解或者硬搬。第三,得找到具体工作的抓手。包括跟科技部结合,最后推出项目。我们过去讲,观念变成思路、思路变成项目,项目得落实到人,事情才能办成。文化和科技融合是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当然大家努力做工作,促进融合能够加快进程。但也别觉得,我一做科技和文化就融合了,它有独特的规律在里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王跃军(深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现在有一个词叫后危机时代,历史上每一个危机时代都是文化发展的创新时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时候,他们推出了好莱坞的艺术大行其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跟日本的经济发展面临萎缩的时候,发展动漫产业,使动漫成为他们摆脱危机的一个重要力量。本世纪初,互联网产业产生泡沫的时候,很多的互联网企业转型,催生了一些文化企业,这也是一个产业的转型。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也使文化产业受到瞩目。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力量在如何摆脱后危机时代的影响发挥着作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和融合还是有差别的,结合应该还有一个主和客的关系,或者说一个主佣的问题,但是融合已经消除了界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对我们现在的管理体制、制度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从微观层面如何推进,有一些什么样的路径选择。第一个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来提升文化内涵。这体现在2001年到2003年,特别是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使得建立信息产业遭受寒流的时候,一批电子企业催生成互联网企业,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企业的产业链和产品服务注入文化内容,在这些方面都实现了互联网华丽的转身。突出的代表如腾讯公司。另外一个如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这是最早提出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概念的集团。他们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开发了大型演艺动漫主题公园,形成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深圳文化产业的佼佼者,在文化加科技的新兴产业业态中起引领的作用。文化企业寻求科技武装,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为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相关科研机构: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白国庆(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要达到总体目标,应该包括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二是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三是努力攻关并掌握一批为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提供有利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性技术;四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在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方面进行拓展,目前设有舞台科技部、基础研究部、数字艺术研究中心、文化标准研究中心、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致力于解决关系到文化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系统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总体来说我们所今后要着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要从习惯与分散自由探索研究为主,实现面向文化领域重大基础科学问题、面向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面向文化科技可持续发展相关基础和系统研究为主的创新活动转变。二是要常规评价为主,实现向以创新实际贡献、创新发展态势、创新质量水平为主评价的跨越,以比较关注同行评价为根据,实现向更加关注实际贡献、经受实践和历史检验与评价的转变。三是要注重科技研发向重视成果转移转化的转变。四是重视个别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实现向按照创新需求和发展布局,选择引进培养,优化人才结构,建设一流创新队伍的转变。五是主要依靠国家投入为主,实现向依靠国家稳定投入为主,有效吸纳地方、企业、社会多资源建设的格局转变。

        李松(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从背景上来说还是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产物。其终极目标是争取文化认同,在文化认同的条件下追求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国家的整体利益。文化内容,科技,由市场、资本等构成的市场化条件,更重要的是文化政策、治理水平,这四个方面是影响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在管理上,我们的改革力度不能说不大。在科技的应用方面,国家也给了大量的支持。然而,我觉得,我们的融合以及在市场条件下的文化传播还存在非常大的问题。从方法上来讲,我们现在非常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我在这里提出来,尽管不全面,但还是有一些普遍意义:第一,中国文化的解释能力实在太弱。当年梅兰芳去美国的时候,他们可以把京剧翻译成五线谱,翻译成大量的英文材料,做得比我们现在还要细。这就是技术解释的能力问题。在这方面,能不能搭载现代的技术手段,又是一个问题。我们的京剧是不是都要转型成“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展示形式才能生存,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而且应该回到本源的目标追求下去思考。第二,内容与手段的平衡。我们的整个文化产业链上,内容太弱势。现在的总体情况是,谁占领了渠道,占领了市场,就在产业链中拥有最大的发言权。这使得大家的注意力一定是在技术、市场、平台这些手段上,而对内容的关注反而弱化了。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尽管技术创新、文化创新、资本运作方法创新都可能变为现实,但恐怕会偏离我们本来的目标。

        劳伟杰(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秘书长):随着技术时代和新光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演出表演形式、表演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演出场地、演艺科技设备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也提出了新的问题。第一,科技设备与演出的内容更加紧密融为一体。从国内外的范围内看,主题剧场、旅游剧场和户外场地大量增加,目前有传统的镜框式舞台,也有越来越多的敞开式的露天舞台,表演不仅仅局限在舞台,有可能是在大规模的立体空间、表演广场,比如说开幕式。广泛采用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的材料。演出设备舞台机件、灯光、音响、视频控制、演出监控、内部通讯等演出设备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第二,目前演艺设备生产的企业没有被列入文化产业,还不能享受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支持。三、剧场设计、建设和演出安装工人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相关的标准。目前我国尚无剧场专业设计院,剧场的设计和设备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形成。四、行业逐步开始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中国演艺设备协会在文化部大力支持下制定标准,从2005年开始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完成文化部颁标准11项,另通过部审标准15项。另外,为了促进演艺设备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提高演艺工程的质量,协会从2005年开始进行了演艺设备工程企业综合技术能力等级评定工作,目前咨询的项目大概有十项,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设施的科技发展。

        傅才武(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中心主任):文化部门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抓手是什么?首先要看载体在哪里。我认为载体有两个,一个是企业,另外一个则是产学研结合的平台。这个平台既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在现代网络条件下,虚拟的产学研平台也可以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抓手是什么还得看需求,要看我们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上到底有什么需求。第一,综合性人才和示范性团队非常有必要。培养这一方面的人才队伍,一个是要加强综合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建设,一个是建立跨学科、跨行业、跨系统的综合学科架构平台。这又涉及到理论研究的问题,希望国家尽快将艺术学科提升为艺术门类。第二,加强理论和对策研究。我的建议是可以利用文化部艺术科学平台,围绕国家和文化部的需求,通过设立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来整合全国资源。可以通过设立团队项目来支持核心团队的建设,从而提升研究团队的整体水平。第三,要支持中观层次的科技管理平台。文化部要对全国所有的文化企业进行直接扶持不太现实,这样的话,可以通过公开面向课题申报的方式,遴选出最优秀的一批企业,推动它们成为行业的领头者。同时可以通过中观层次的演艺设备平台,延伸到一些涉及不了的领域。根据这种需求,可以设计两个项目,一个是面向企业的项目,更多的是以政府的名义、资金支持这些领域。第二个是直接设计面向中观层次的管理平台,这一层次的平台可以在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上提高效率以及发展速度,使其走得更快更好。

        蒋伟(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关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我想谈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文化科技,文化科技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文化与科技是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科技支撑文化的发展。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它们是共生的关系,如果没有科技手段,可能文化的内容和文化的表现形式就不存在了。这两个观点我认为都有道理。第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谈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按照我刚才所说的第一个问题延展下来实际上比较好解决。今后我们在谈文化科技的时候,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讲的就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第三,如何把握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把握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可能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词:第一,两个体系、一个技术、一个产业。两个体系指文化创新体系、文化传播体系。一个技术指支撑前面两个体系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或者说系统技术。一个产业指文化产业,这里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用先进的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文化产业;第二个是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新的文化业态。此外,还有五条线:第一条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加工利用,这是一个源头。同时它还是今后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当中创意、思想、包括价值观最开始的一个出发点。第二个是内容生产,包括舞台表演、文化遗产等等。第三个是传播渠道。文化部门的传播渠道包括:一是传统的文化馆院,一是互联网。第四个是文化消费和文化产品。第五个是政府行为,也就是市场监管。比如说网吧的监管,传统场馆的监管。如何在五条线上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找到抓手和项目,是我们要考虑的。

        尹毅(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研究中心主任):我所在的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书画真伪鉴定中心也有三个融合。其一是人才融合,我们中心在编六个人,六个专业人员来自六个不同的专业,美术创造、美术史研究、设计、化学、光学、计算机;再有是办公区域的融合,我们的办公区域东半部是人文系统的区域,西半部是实验室,中间是数据库、计算机;还有就是课题融合,我们的大课题是书画真伪鉴定,下面有许多小课题,比如说美术史研究、书画体系研究等,涉及到光学系统、化学系统等多个学科。所以说我们这个结构本身就是多学科的、多领域的。我们有两句话可以作为自身科研的基础:一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张宣纸的表面微观状态是一样的;二是任何一张宣纸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唯一的。有了这两句话作为理论基础,我们只要捕捉到一件作品的局部信息并把它库存下来,这张作品就无人再能乱真。我们在宣纸上不添加任何东西,只是捕捉信息并且记录下来。这一防伪方法,今年5月12日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很多书画家、鉴定家都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以往的中国书画防伪体系仅靠一个图章、一个签名,然而,仿照签名、图章太容易了。而我们这种防伪方法在世界上各画种里边的防伪方法中是领先的,可以说,我们从最落后跑到最前沿。在这两年的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把文化与科技融合在一起,可以找到一个很广阔的天地,可以有很多科研成果出现,而且可以断言,中国书画鉴定的历史,过去是一个经验鉴定的历史,未来则可以说是一部经验鉴定、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鉴定史,而历史的转折点就在我们当代的科研工作者手上。

        闫贤良(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标准研究中心主任):关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结合我的思考和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是文化创新的高端角度。我们通过近期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发现,国际上的文化创新体系的发展始于1937年,由于资本带来了周期性的危机,使得整个世界需要寻找一个新的抵御危机的方法,于是开始发展高新科技。第二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进入到文化本体里边。科技进入文化本体的融合,实际上有三点。一是科技知识作为文化要素进入到文化领域,这是一种融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现在文化领域的许多工作者对现代高新科技的认识其实是很淡漠的。现代高新科技中有四大领域是和文化科技密切相关的。二是科技知识进入到文化领域的传播系统,这里边也有融合。一些文化网站在向基层推广方面,与科技部和教育部没法联系起来,使得文化工作中高新科技匮缺,文化和科技在人才层面没有融合起来。在科技进步史上有4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相应地都诞生一种文化科技的新兴业态。所谓的跟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适应,主要是指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问题在于缺乏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内容,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内容进不去。如果数字化工作不跟上,这一问题就很难解决。信息技术在现代高新技术里边是代表性技术,信息技术的高端主要是智能技术。智能技术在文化业态中的应用不足,没有渗透到资源开发、遗产保护等等工作中。

        企业事业单位:高新科技促文化创新

        李明(华强科技集团副总裁):我认为文化产业与文化科技有三个融合。第一,人才融合。人才不融合的话,科技搞科技、文化搞文化,最后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科技。高度的人才融合之后,产业才真正地开始融合起来。第二,产业融合。产业不融合,科技是科技、文化是文化,结合出来的东西就有点不伦不类。美国的文化产业在GDP中中占到20%。他们的科技高度发达实际上自觉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他们的推动不用讲,我们中国是必须讲,不讲就意识不到,我们政府想推动,这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动漫从十几分钟一下子推到二十多分钟。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有20多个公司,我们自己设立一个研究院,一个设计院,他们的专业、创意都围绕公司来进行,这大大推动了产业发展。第三,市场融合。我感觉中国完全是缺创新、创意,中国的创新、创意是空白的。我认为现在讲文化融合讲的创意创新,更多是没有的东西,没有的门类把它弄出来。比如说电影《阿凡达》,中国是没有拍过的,老外是第一次拍,他拍出来的电影是以前没有的,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品种出来了。再一个就是要让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这种走出去,可以是很国粹的东西,外面没有的,看起来很新鲜。但要真正融入外国人的文化理念,让这些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他们欣赏的一部分,要符合国际套路,即包含了很大的一套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背后又有很强的科技融入进去。所以我们把大量的系统卖到国外去,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背后的科技含量。

        李智平(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我是做互联网,我主要从互联网角度来谈一下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观察。互联网就是一个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它本身是一种科技,但是它的呈现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文化。它本身是一个技术运用,但所有的互联网一旦实现运用,都具有一种媒体属性。这种媒体属性就具有传播性,所谓文化的“化”就是一种传播。上海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的基础就是三网融合;另外就是实现云海计划,其中一个就是文化云,还有一个是政务云;第三是说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提出,上海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当中实现重大的突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要实现重大引领,并且最能适应民生的需求,最有普惠价值,必须跟网络相结合。从东方网来讲,在公共上网服务领域的一些探索,实际上也都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物。当初我们发展连锁网吧,现在我们做数字娱乐生活馆,都是要用技术手段实现“快乐能够健康,健康能够快乐”。包括我们正在做的信息亭、酒吧、咖啡厅的应用服务,都是通过融合手段来实现的。最后我说一个建议。融合发展需要融合支持,如果支持层面不是融合的,也是有一些困难的。我们的探索本身是融合,由于是新的业态、新的服务方式,所以我们在准入、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上是需要得到一些支持的,尤其是系统内外的融合支持。对于一些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新尝试,期待主管部门能够给予一些融合支持。

        孙雷(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公众对于水晶石公司的了解,多数恐怕来自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我结合正在开展的几个项目,向大家汇报一下水晶石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努力。第一,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的创意应该说来自于上海世博局各位专家,但水晶石自己的技术团队也参与了创意。这个项目,从各方面的交流来看,我们觉得还是取得了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成功。“清明上河图”在中国馆播放以来,到我们公司来采访的媒体非常多,而且国外的反映也比较好。在此之后,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包括政府部门和企业都主动地和我们接洽。他们认为“清明上河图”这种展播方式,给了他们一个用新技术手段传播当地历史文化的很好的思路。第二,上海世博会的“网上世博”,是由水晶石和腾讯配合在做,我们主要负责做了网络主平台。在“网上世博”之后,我们感觉到,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甚至是和旅游相关的文化,它们的传播方式有可能有一种新的突破。第三,新兴的网络游戏。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还做了一款绿色网上游戏,叫“未来之城”。它让成年人、青少年通过游戏来感受世界各国的风情以及当地的特点。从反馈中我们感觉,绿色网游有可能也是绿色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一个突破口。第四,水晶石是伦敦奥运会的赞助商,现在我们已经给伦敦奥运会做了一些吉祥物的宣传片。未来,我想在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以及像项目预演和安全保障方面都需要一些高科技的投入。

        徐奇(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副部长):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我每天在工作中都能体会到。第一方面是文化科技对于剧目的促进作用,科技的手段促进了艺术生产的创新,直接成为了一个演出的亮点。案例之一,我们的原创京剧《赤壁》,里边涉及到声、光、电甚至有一些液压的技术装置,带来的效应是:我们采用了三个版本,明星版、青春版,少儿版,而且在每年的春节晚会上为中央领导演出。它体现了京剧的传承,其次是票房的上升,把年轻人带回到了剧院。案例之二是消化和引进。今年我们引进了歌剧《茶花女》,在舞美设计和材料应用上,与意大利导演合作,全新版本的舞美应用,新材料的天幕,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很多深圳、广州的舞美创作人员乃至国外相关从业人员都到大剧院来观摩学习这场表演。第二个方面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对技术创新发展的促进。包括了新兴灯具的发展,新技术、关键技术、专门技术、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引用,这在表演中不言而喻。在一些传统的演出项目,比如说传统歌剧《唐璜》,用了视频技术,出现互动的效果,让原来一个很传统的演出融合了很新颖的元素。第三个方面,演出对文化科技也提出了要求。比如舞台监督,我们的舞台监督是搞音乐的人。搞技术的人不懂音乐,搞音乐的人不懂机件。以至于有时在演出中就会出现搞音乐的人拿着对讲机喊来喊去这样尴尬的状况,这就需要技术和音乐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