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责任,采取行动,,成为11月5日开幕的北京论坛(2010)的主要议题。与会者认为,面临工业化时代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所带来的危机,人类的生活价值正面临威胁,冷静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精神家园的影响,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
创造崇尚和谐的文明土壤
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与日俱增、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特别是面对气候变化、金融安全、恐怖主义、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跨国犯罪、能源资源安全等挑战,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息息相关,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强劲。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信息经济体,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经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和谐世界、互利共赢、扩大人文交流等重大国际关系理论,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谐世界应该是对话合作的世界,也应该是多样化、包容的世界,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创造出崇尚和谐的文明土壤,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时期。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
家园危机需要调动多学科智慧
从象征的意义上说,家园是盲目的现代人心之所系、情之所依,它联系着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共存共生的情感结构和伦理观念。另一方面,从现实的意义上说,家园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社区和城市空间,从中可以看出家园这个概念涉及到美学、伦理、环境科学、经济转型、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的多个面向。家园的危机需要调动多学科的智慧,加以综合探讨和解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东方的思想文化资源中,家园常常又与和谐所代表的价值理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妥善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尊重自然万物生命权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社会大同的理想境界。
墨西哥前总统埃内斯托·赛迪略:
机遇与挑战正在全球化
现代全球社会的一体化进程让我们彼此依赖,机遇与挑战都是全球化的。现实却是,危机在眼前,各国虽然有着抱负和承诺,却在整体上缺少具体的行动。同时应该意识到,解决已有的危机,而非在政策上进行深入改革的思维是不正确的。在面向未来进一步改革和合作的进程中,各国都负有调整政策,共建和谐的责任。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对国际社会的考验,但是通过协调、合作解决问题的经历也会让我们面向未来时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尤根·莫尔特曼:
生命文化应成为共识
我们应该以真正用心生活的态度战胜恐惧和威胁。当今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威胁是对覆灭的恐惧。这种恐惧来源于诸多方面。首要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人们对生命已经不再热爱、肯定和接受,同时,核威胁、环境生态问题也在摧残着我们对于生命的热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意识到,生命文化应该成为人类同自然界共生的文化,只有以公正的行动及利益的和谐平衡才能实现世界和平,敬重生命应该成为广泛共识。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
人类必须与万物共生存
现代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秉承智人祖先的本性,还是一个进化尚未完善的相对不变的物种,人类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文明来改变这种现状。北京大学相关科研团队近30年来通过集中研究三种中国独有濒危动物——大熊猫、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的求生策略,根据它们所在地的自然历史和人类社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保护它们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使它们逐渐走出困境,同时也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30年的实践,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人类必须与万物众生同生共存。保护生态多样性的目标,最终可以实现。 (本报北京11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