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5日 星期五

    也说城市病

    王本道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05日   10 版)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让人们在享受城市所带来的高效便捷而又五彩斑斓生活的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反思“城市病”的契机。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代表作《向左走·向右走》。

        一对住在毗邻单元的男女,由于出家门后一个习惯于向左走,另一个向右走,导致咫尺之间而未能相识。偶然的机会,他们一见钟情,但拘于面子,没能交换各自的住址,只是互递了联系电话。不巧的是,大雨把电话号码淋得模糊不清,断了联系。于相思之苦中,两人分别黯然离开了这座城市。这个令人扼腕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久居都市的人们共同患有的“如此靠近却又如此遥远”的“城市病”。

        现代都市的魅力固然不可抵挡,摩天大楼、电光声色、娱乐饮食,无不吸引着人们;然而,城市生活也让人与人的关系无形中产生了扭曲,正如一位诗人所言,“在热闹的人群里与孤独同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中,有45.6%和33.1%(男女有别)的人极少和从来不去邻居家串门,65.1%的人与邻居的关系仅是“点头之交”,更有甚者,18.7%的人觉得与邻居之间形同路人。有社会学专家指出,过去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中,住四合院、平房,居住地接近,加之物质匮乏,自主能力差,自然而然地以邻为友,见难相帮。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工作繁忙,就业压力大,社会急转型造成信任危机,致使很多人与邻居保持一定距离。一些社区公共空间匮乏,组织者推动者缺位,也是造成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客观原因。这种人际关系沙漠化的现象,难免让人回忆起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邻里相处亲密无间的温馨氛围。那时的街坊邻居,哪家遇到了困难,周围立刻会伸出无数只援助之手,让人心里有底气;哪家有了好吃的,邻里都要送一碗尝尝鲜;多年的邻居乔迁新居时,那种依依难舍,真情告别的泪水蕴含着往日的相濡以沫。更难忘的是,当年插队住在“青年点”时,遇到困难或偶有身体不适,同学之间如同兄弟姐妹,当地的乡亲们胜似亲人,关爱、慰藉,时刻萦绕在身边,虽离家数百里之外,却丝毫不觉得孤独无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的发达、物质的丰富,人与人之间有了近距离接触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和条件,时间、空间在浓缩,地域之间的距离也在拉近,但是,人们的心与心却越来越远,可谓咫尺天涯。人们行色匆匆,在权力、金钱、物欲的追求中,忽略了情感的交流和关爱。深圳富士康公司在不到5个月时间里的11“连跳”就是“人际沙漠”凸显出的可怕和悲凉。在庞大的城市里,消费和欲望或许会让一些人感到幸福和满足,但这绝不会是人类的最终理想与归宿。于是,现实社会世俗化的消费和欲望与超然的精神和理想之间的搏击,便在城市的许多角落展开,表现为一宗宗“城市病”。

        综观本次上海世博会,诸多场馆为我们带来了世界各个城市解决“城市病”的成功案例,如荷兰馆带来了体现激情的“快乐街区”;德国馆通过图片和说明,展示出城市社区融合的话题,通过建立社区活动中心,解除老人与孩子的孤独,帮助移民融入当地社会,有效化解社会隔阂等等。当今社会,有效阻止人际关系沙漠化蔓延,已经成为“去城市病”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向左走,向右走”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不足厚非,但是努力改善人际环境,营造、倡导全社会的人文关怀氛围,让更多的人置身相互沟通交流,理解信任的社会网络之中,从而建立起和谐社会,实乃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让人们在享受城市所带来的高效便捷而又五彩斑斓生活的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反思“城市病”的契机。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代表作《向左走·向右走》。

        一对住在毗邻单元的男女,由于出家门后一个习惯于向左走,另一个向右走,导致咫尺之间而未能相识。偶然的机会,他们一见钟情,但拘于面子,没能交换各自的住址,只是互递了联系电话。不巧的是,大雨把电话号码淋得模糊不清,断了联系。于相思之苦中,两人分别黯然离开了这座城市。这个令人扼腕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久居都市的人们共同患有的“如此靠近却又如此遥远”的“城市病”。

        现代都市的魅力固然不可抵挡,摩天大楼、电光声色、娱乐饮食,无不吸引着人们;然而,城市生活也让人与人的关系无形中产生了扭曲,正如一位诗人所言,“在热闹的人群里与孤独同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中,有45.6%和33.1%(男女有别)的人极少和从来不去邻居家串门,65.1%的人与邻居的关系仅是“点头之交”,更有甚者,18.7%的人觉得与邻居之间形同路人。有社会学专家指出,过去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中,住四合院、平房,居住地接近,加之物质匮乏,自主能力差,自然而然地以邻为友,见难相帮。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工作繁忙,就业压力大,社会急转型造成信任危机,致使很多人与邻居保持一定距离。一些社区公共空间匮乏,组织者推动者缺位,也是造成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客观原因。这种人际关系沙漠化的现象,难免让人回忆起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邻里相处亲密无间的温馨氛围。那时的街坊邻居,哪家遇到了困难,周围立刻会伸出无数只援助之手,让人心里有底气;哪家有了好吃的,邻里都要送一碗尝尝鲜;多年的邻居乔迁新居时,那种依依难舍,真情告别的泪水蕴含着往日的相濡以沫。更难忘的是,当年插队住在“青年点”时,遇到困难或偶有身体不适,同学之间如同兄弟姐妹,当地的乡亲们胜似亲人,关爱、慰藉,时刻萦绕在身边,虽离家数百里之外,却丝毫不觉得孤独无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的发达、物质的丰富,人与人之间有了近距离接触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和条件,时间、空间在浓缩,地域之间的距离也在拉近,但是,人们的心与心却越来越远,可谓咫尺天涯。人们行色匆匆,在权力、金钱、物欲的追求中,忽略了情感的交流和关爱。深圳富士康公司在不到5个月时间里的11“连跳”就是“人际沙漠”凸显出的可怕和悲凉。在庞大的城市里,消费和欲望或许会让一些人感到幸福和满足,但这绝不会是人类的最终理想与归宿。于是,现实社会世俗化的消费和欲望与超然的精神和理想之间的搏击,便在城市的许多角落展开,表现为一宗宗“城市病”。

        综观本次上海世博会,诸多场馆为我们带来了世界各个城市解决“城市病”的成功案例,如荷兰馆带来了体现激情的“快乐街区”;德国馆通过图片和说明,展示出城市社区融合的话题,通过建立社区活动中心,解除老人与孩子的孤独,帮助移民融入当地社会,有效化解社会隔阂等等。当今社会,有效阻止人际关系沙漠化蔓延,已经成为“去城市病”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向左走,向右走”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不足厚非,但是努力改善人际环境,营造、倡导全社会的人文关怀氛围,让更多的人置身相互沟通交流,理解信任的社会网络之中,从而建立起和谐社会,实乃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