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福州11月4日电(记者 胡其峰、高建进) 针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提出了自己思考的答案:“必须下大功夫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在科学界和大学中大力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许智宏院士在其题为“科学道德建设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演讲中提出,“钱学森之问”和“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诺贝尔奖”这两个问题的核心解决方法是一致的。他分析认为,人文精神即理性的质疑和批判、学术自由、真善美;科学精神是探求真理、追求卓越、科学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恪守科学道德。许智宏运用大量的材料,对现今中国科学界的不良之风及深层次原因给予解读,他认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科学道德建设的核心根基,而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科研人员必备的素质!”
谈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许院士提出了自己的三点见解:一、科学家是社会群体中知识水平最高的人员,维护人类尊严,遵守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科学家自身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觉醒至关重要;二、面对新技术的巨大经济利益,科学家们要自觉地依据理性和符合人类利益的原则作出选择;三、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均有双重性,科学家在向社会公众宣传技术的价值同时,有责任说明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