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4日 星期四

    新视角:技术性公共物品与制度性公共物品

    ——评《公共物品供给与竞争嵌入》

    作者:何自力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4日 09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经济学正式引入我国。近年来,学术界对公共物品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但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实践上,对公共物品的研究与对私人物品的研究相比仍然比较薄弱,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和未解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与竞争之间的关系问题。吕振宇同志的新著《公共物品供给与竞争嵌入》(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就是一本研究公共物品供给的专著,值得一读。

        首先,为了解释公共物品与竞争的关系,该书对公共物品的概念进行了再定义。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斯密、穆勒等都论述过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和生产、分配、消费的主要过程。但给公共物品下严格定义,是上世纪50年代萨缪尔森的贡献。从那时起,学术界大都在萨缪尔森定义的基础上使用公共物品的概念,即强调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且在自然属性的意义上使用。《公共物品供给与竞争嵌入》一书认为,这种定义法的内涵是严格的,但却是不完整的。它的外延不能涵盖现实中人们使用的各类公共物品。为此,该书提出了技术性公共物品和制度性公共物品的概念。即,公共物品不仅包括萨缪尔森定义的具有自然属性意义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即技术性公共物品;还包括具有制度属性意义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即制度性公共物品。

        其次,作者以技术性公共物品和制度性公共物品对应概念的提出为契机,深化了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嵌入竞争的学理分析。在此之前,学界已有对公共物品领域引入竞争的分析,但因存在概念上的分歧,因而无法解释:既然具有非排他性,怎样在供给领域引入竞争因素呢?既然具有非竞争性,为何要引入竞争呢?《公共物品供给与竞争嵌入》一书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作者认为,对于纯技术性公共物品而言,引入市场竞争的条件只在提供过程的纵向结构上存在,较为有限;但对于兼有技术性和制度性双重意义的公共物品,特别是对于制度性公共物品而言,引入市场竞争的逻辑条件和实际操作空间存在于提供过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个维度上,较为广泛。

        再次,作者以准公共物品的分析为重点,提出了现实中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路对策。在现实中,公共物品的主体是所谓准公共物品,因而思路不清、逻辑不准的问题成为公共物品研究中的一大困境。该书引入制度性公共物品的概念后,为传统的公共物品定义拓展了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公共物品与竞争在理论上存在的悖论。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