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4日 星期四

    钱学森家乡的“小院士”

    作者:本报通讯员 鲍丰彩 本报记者 叶辉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4日 04版)

        东城小学有了少年科学院

        “我是饶斌研究所所长。饶斌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享有‘中国汽车之父’的盛誉。”这位饶斌研究所的所长,向记者介绍他领导的这个饶斌研究所。“我现在手下暂时有4个研究员,将来还可能涨到一百多呢。”

        傅新柯,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六年级三班的学生,小小年纪竟成了一个研究所的所长,按他的憧憬将来还可能领导一百多号研究员,是个顶大的官吧。可是在东城小学里,他并不算最大,学校里与他平级的小所长还有8个,而这9个小所长上面还有三个小领导呢:少年科学院院长、副院长和秘书长。小小年纪的他们,几天前刚刚走马上任,当起了学校里的小院士。

        10月26日,东城小学成立了自己的少年科学院,下设9个科学研究所,12名学生当选为小院士,这12个小院士各司其职:院长1名,副院长1名,秘书长1名,9个研究所的所长各一名。中国工程科学学院潘德如院士专程从北京赶来,向新当选的首届12位小院士表示祝贺。成立少年科学院已经不是什么新创举,但是东城小学把他们的科学院办得有声有色。东城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刘晋斌告诉记者,成立科学院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值得自豪、骄傲的地方,这对孩子们来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

        九个研究所全部以科学家名字命名

        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和实验内容无非就是物理、生物、地理、化学、车模、航模等,但是东城小学独出心裁将这9个研究所以我国著名科学家特别是浙江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竺可桢研究所专门开展气象观测、气象预报和环境监测等活动;林徽因研究所专门开展建筑模型的制作探究活动;钱学森研究所专门开展多种飞机模型的制作、飞行控制的活动。另外还有童第周研究所、黄昆研究所、沈括研究所、李四光研究所、吴有生研究所、饶斌研究所。之所以用这些科学家们的名字来命名研究所,刘晋斌校长这样解释:“这样能引起学生们的关注,这个名字让学生们感到自豪,也能让学生对这个科学家进行了解,知道这些科学家们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成就,对今后的影响是什么;尤其是浙江的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对整个中国进程影响很大,让学生学习他们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就从这些科学家开始。”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10月29日,记者走进童第周研究所,首先展示在眼前的是一个2米高的陈列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标本:松鼠、鸭子、麻雀、猫头鹰、小兔子、鹦鹉等等;桌子上陈列的是人体骨骼、牙齿、眼球和心脏模型;课桌上摆着显微镜;陈列柜上陈列的是一些动物浸制标本:蟾蜍、蝴蝶、牛蛙、河蚌、水蛇、蛙发育标本、植物种子传播方式标本、花生生长标本等等,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细胞、基因链条以及人类进化图谱。可以说童第周研究所是把生物书上的内容全部搬到了这间屋子里。

        科学院成立后,每周的社团活动日、课余时间和周末,这些小院士们都会领着自己的研究员们到研究所里去捣鼓自己的小玩意儿。

        少年科学院副院长、12岁的蔡嘉乐同学给记者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小实验:他拿过一个纸条,把它扭一下然后粘成一个圈,用剪刀将这个纸环剪成两半,打开纸环,不是两个小纸环,而是一个更大的纸环。他神秘地告诉记者,这个叫做麦比乌斯环。但是同学们都在思考为什么剪完后会变成一个大的而不是两个小的。

        五年级的科学老师俞平平打开一个文档,上面全是些有意思的小实验:吹泡泡、点灯泡、漂浮的硬币、米粒四射、甘蓝染料实验等等,俞老师说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样的小实验,这些有趣的小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六年级三班的教室里,一群学生争先恐后表达自己对少年科学院的喜爱之情:“非常喜欢!”“喜欢到我每次做梦都梦到它,真的!”“它活跃我们的课余生活,而且学到更多关于科技方面的知识,而且还会做到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的实验。”“扩展思维、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形象思维。”

        提起建这个少年科学院的初衷,刘校长说:“建这么个科学院,主要就是想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把兴趣放在这上面。科学发展跟社会进步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不能教出一个学生,到了20年后他是个科盲,那我们就有罪了。我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使学生对科学有所了解,对科学感兴趣,他们能不能成为科学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将这些科学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时能掌握一两个科技项目。”

        少年科学院的大厅里有一个院士风采墙,墙上贴了本届12位小院士的照片和语录。“我叫潘深圳,我是一名活泼开朗的少年,在科学方面我取得过科学小能手、科学之星等荣誉,我有一个梦想:将来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我一定加倍努力,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做一名称职的院长。”“我是蔡嘉乐,是0603班的一员,我曾获过区火炬银奖、区绘画二等奖、区美术小能手五星级、区艺术节海报设计二等奖……我连续四年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校级社团节摄影比赛一等奖等;我会不断充实自己,做好准备,只要机会出现,我一定会牢牢抓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