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重访灾区看发展

    云朵上的学堂书声朗朗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见闻

    本报记者 李玉兰 《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25日   03 版)
    汶川第一中学高三的同学在上课。 李玉兰摄

        “高高的萝卜寨,飘在那彩云间,云朵上的娃娃耶,摇篮里成长……”这是汶川第一小学音乐老师谭海燕创作的歌曲《云朵上的娃娃》。

        大山深处的汶川,常年云雾萦绕,勤劳的羌、汉、藏、回等各族人民伴随着悠扬的山歌声走过了几千年,2008年一场无情的灾难让这个地名为世界所知。两年来,在四面八方的援助下,经过恢复重建,娃娃们朗朗的读书声重新洒满汶川的金雕楼。“云朵上的娃娃羌家的希望。”教育的恢复与发展,让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重新充满了生机。

    新学堂 新气象

        走进汶川第一小学,虽然是周末,学校的多功能教室里面却座无虚席,不仅有各个年级的同学,还有很多家长。原来学校正在利用周末举行“读懂健康与幸福,做最快乐的自己——性健康交流活动”。

        校长董群武介绍,这个活动从2007年4月份起开展,每学期举行几次,活动内容包括教会低年级同学什么是隐私,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教会高年级同学如何与异性同学相处等,同时还教会家长如何与孩子交流相关话题。

        “这个活动不仅帮助同学们健康成长,老师们也很有收获,学会怎么更好地和同学沟通。类似的还有心理疏导课,通过这些课程可以了解到同学心中的压力和我们认为的压力往往不一样。”六年级语文老师曾桂群说,她正在帮一年级的老师把刚刚参加完活动的一年级同学拢在教室里看动画片《海绵宝宝》。

        汶川第一小学由原汶川县威州小学、威州镇中心完小、七盘沟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合并而成。80%的同学是羌族。新校园融合了四川建筑风格以及羌族文化元素。“硬件设施跨越了30年水平,现在县里许多培训等活动都来借用我们的教室。”董群武说。

        不光是汶川第一小学,还有汶川第一中学、都江堰市北街小学、都江堰市友爱学校、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八一中学……崭新的园林、精致的建筑、多媒体、计算机、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以及音、体、美、科技等设备齐全的功能室等等这些原本遥远的设施在重建后的校园里都成为平常配置,每一所学校都变得更大、更漂亮、更先进了。

    特殊的爱 藏在心底

        由都江堰太平街小学重建的都江堰友爱学校,是全国首所残健融合的全日制学校。校长周丽这两年来的感受就一个字:忙。

        重建后的友爱学校接纳了117个地震中致残的孩子,这些孩子来自全省各地,多数住校,平时与其他同学同班上课。学校的老师们除了普通小学的工作之外,还要特别照顾这些孩子,重新思考安排教学以免他们学习落下,要组织文艺活动安排他们节假日的生活……

        “工作比以前繁琐、细致了好几倍,最关键的是要付出更多的关心,但是必须把这种特殊的关心掩藏在心底,不能让他们感受到被不同对待。”周丽说。

        辛勤付出的回报就是孩子们的自信、健康的笑脸。在友爱学校的康复训练教室,周末不回家的孩子们可以接受康复训练、心理辅导。

        这些孩子们还有艺术训练,舞蹈、唱歌、器乐,甚至川剧变脸的“绝活儿”都是他们练习的内容。周丽介绍,由张春梅、杨琴、王佳琪、黄思雨等坐在轮椅上的孩子表演的轮椅舞《变》表现了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灾区发生的变化,这个节目融合了川剧变脸艺术,同时表达感恩和真情。现在孩子们正在苦练,还希望能够进军春节联欢晚会呢。

        “如果世间有一种永恒不变的物体,我相信,那一定是真情与感恩。真情,它活在每个人的心中。在这真情的花朵上,结下了另一种更珍贵的果实——感恩。感恩是一份美好的情感,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品德。感恩,‘感’字透出了感动与爱,这是感恩的第一波;‘恩’字便是用行动去报答,去感谢,这是感恩的第二波。”都江堰市北街小学五年级五班的邓艺婧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给自己“高质量”的未来

        在汶川第一小学墙上的资料图片中,有这样一句话,“第一,不是顺序的第一第二,而是指今天建筑质量的第一和未来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这是该校援建单位提出的期望,也是全校教师们奋斗的目标。

        “拥有了一流的硬件设施后,如何提高‘软件’,这是最大的挑战。”董群武说。

        由威州中学、桑坪中学和七盘沟中学合并重建的汶川第一中学今年高考85%的同学都上了本科线。该校校长龙绍明说:“新的环境条件,老师和同学都需要适应。”

        对于很多同学来讲,条件变化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学校一直在努力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两年来,汶川一中新招教师20多人,是真正的来自五湖四海,山东、青海、黑龙江、贵州……

        都江堰市北街小学有百年历史,重建时合并了其他三所小学。如何保持百年名校的荣誉?使教育质量与硬件环境相匹配?该校校长王忠介绍,学校以教研组为载体,制订“教师成长规划”,让原北街小学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成为教研组骨干,带动其他老师适应新变化。

        现在,随着老师们的状态和情绪回升,针对灾后出现的一些状况的科研也逐步展开。“灾后重建学校内涵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支持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核心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两个科研课题都通过了成都市级课题的立项。

        “质量提升”、“内涵建设”已经成为四川灾区教育重建中的共识。尽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理由相信,从苦难中坚强走过来的师生们会给自己一个“高质量”的未来。正如汶川一中的校歌中所唱:“雪山啊,曾告诉我们未来的征程。江河啊,曾荡起我们心中的豪情。当大地开满五月的鲜花,我们宁静的校园,又响起钟声,又响起钟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