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在苦练内功中培养应用人才

    ——探寻南京工程学院十年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2日 04版)

        当前,一些大学盲目攀比,过分注重“面子”而忽视对学校内涵的提升,但南京一所既非“985”又非“211”的高校,却始终把“里子”作为自己的必修课,也因此在江苏122所高校中颇有口碑。这就是即将要迎来自己10岁生日的南京工程学院。

        学以致用,培养“适销对路”的学生

        “教育必须抬头看世界,教育必须要改革”。南京工程学院院长孙玉坤说,这个想法从南京工程学院2000年6月刚刚合并组建就开始了。为了能在强手如林的江苏本科院校中脱颖而出,该学院通过全院师生的大讨论,最终确立了“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开放型、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校训。

        如今,十年过去了,南京工程学院一路走来,不断跨越,已成为一所省属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2002年,南京工程学院在南京江宁大学城新建了占地2500亩的现代化新校园,现在学校拥有师生2.6万余人,设有39个本科专业。“学校要始终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如果一味用昨天的技术培养明天的人才,那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该学院党委书记吴建华感慨地说。

        围绕“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南京工程学院始终在教学、实践上不断摸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由于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该校招生就业“两头火”的局面一直保持至今。

        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融进去

        熟悉南京工程学院的人都知道,该学院和企业的关系特别密切。在该学院看来,社会需要什么人才,不是学校自己拍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由企业和市场说了算。

        为此,该学院主动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展开联谊,想方设法将他们引进来。截至目前,该学院已先后与25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30个实训基地,协议资金高达3.65亿元,受益面覆盖全校90%以上的专业。这在江苏省众多高校中颇为少见。

        不是简单地“引进来”,而是真正“融进去”,这是南京工程学院独树一帜的做法。记者了解到,该院为了打通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需求对接的“最后一公里”,还有一个独特的规定——“三个必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必须由企业技术专家参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经过企业专家论证;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必须经企业专家审定。“学校定期聘请企业专家咨询了解行业技术发展情况,把握社会需求脉搏,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审阅及论证,确保教学内容紧贴行业的发展前沿。”该学院教务处负责人王建启说。 

        左手抓科研,右手抓教学

        在南京工程学院的学生眼里,自己的老师个个都是行家里手,“左右开弓”,左手抓企业面临的科研难题,右手抓学生的日常教学。

        该院电力工程学院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去年学院和江宁一家企业合作成立了“风光互补电力研究中心”,电力工程学院的教师因此全部成了该企业的技术顾问。“学校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是各方皆大欢喜的事情,老师有了科研经费,学生有了实践基地,地方和企业也得利。”

        “老师要教学生一滴水,不仅自己要有一缸水,还要懂得社会上最新的态势,要有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而这些都离不开老师自己的实践。”吴建华说。为此,该学院每年都要求教师到校办企业去挂职锻炼,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攻关。至去年年底,已有130多位教师组成了22个研发团队,和南京市的企业签订了72个项目,企业提供的科研经费比上一年度增加了50%以上。

        教师们把他们接触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又带回了课堂,实现了“反哺学生”。2009年南京工程学院喜获江苏省第二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称号,新一代轨道车辆自动门研发和产业化获得2009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