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学生抗议不断 校长幕后鼓动

    奥地利高等教育有了麻烦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0日 08版)

        10月19日,奥地利全国各大高校举行抗议活动,要求改善高校的教学状况。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抗议活动的倡议者不是学生,而是各高校的校长,因而更具影响,也更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表面看,导致这次抗议活动的直接诱因是奥联邦政府主管全国高校教育的科研部长贝阿特蕾克丝·卡尔日前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政府预算压力加大,在当前情况下,自2013年起,奥高校预算“最多能保住目前水平”。这意味着,从2013年起,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高校的实际开支将出现下降。这将使早已捉襟见肘的高校教育经费更趋短缺。

        从2005年到2009年,奥地利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从21.8万人激增至27.4万人,上升了25.6%;同期,大学教职员工从2.98万人增加至3.37万人,增加了13%;其中教授从2090人增加到2140人,只增长了2%。此外,学生大批涌入高校,导致校舍和教学科研设施严重不足,许多学生只好在教室的走廊里听课。师资不足和大学科研设备紧缺,已使奥地利高校的教学水平在国际比较中下降,曾培养了27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维也纳大学,在国际一流大学中的排名已从一年前的132位跌到195位。

        正在执行的奥地利2010-2012年高校预算表明,这3年的总预算为65.1亿欧元。但在2005年,奥高校的预算就达21亿欧元,2006年为26亿欧元。现在政府对高校教育的投入,扣除物价因素后已回落到2005年的水平,根本没有考虑大学生增加1/4的现实。经合组织成员国对高等教育的平均投入为GDP的1.5%(2007年),奥地利为1.3%;在私人资金投入方面,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为GDP的0.5%,奥地利为0.1%。在丹麦,国家对生物专业的大学生人均投入为13300欧元,对传媒专业的大学生人均投入为9100欧元;而在维也纳大学,国家的投入仅分别为8000欧元和2300欧元。高校方面这次提出的核心要求有两条:一是确保2013年起的高校预算有所增长;二是到2015年,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应达到GDP的2%,这意味着每年要增加投入5亿欧元。

        不过,此间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奥地利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不仅是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奥地利的高等教育体制需要全面改革。专门研究奥地利高等教育的克拉根福特大学教授汉斯·佩沙尔指出,奥高校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是执政党之间的党派利益之争。一些必须进行的改革,因为党派利益不同而被束之高阁。目前,他对联合执政的奥地利社会党和人民党能否跨越党派利益,切实推动高校改革信心不足。

        专家认为,奥高校改革的第一步是政府和高校要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大学教学能力,联合制订每年的招生规划,确定不同专业每年招收多少学生。在这个框架下,由大学自主招生。但这样做,必须推翻奥各政党多年来坚持的“自由入学”的理念。目前的做法是,只要完成文科高中的学业,学生就能自由选择专业直接上大学。除医学等热门专业外,大学不再有入学考试。也就是说,大学不能挑选自己的学生。现在,同龄人中有40%能获得直接上大学的资格,但显然不是每一个获得此资格的人都适合上大学。奥地利大学生的淘汰率超过50%便是例证。既然如此,就该考虑在入学前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让学校选学生,以免浪费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

        专家指出,向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提供“学习岗位”是国家的责任。但不能把这种“学习岗位”理解成投入较大的“大学学习岗位”。这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学习岗位”理应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需要的各种技能岗位。国家应该扩大就业市场有需求的“学习岗位”,而不是增加毕业后游离在就业市场之外的“大学学习岗位”。

        另一个思路是收学费。有专家认为,在奥地利收取1000欧元左右学费,不会将学生拒之门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学习贷款”、“助学金”等方式来帮助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指出,对高等教育的个人投入包括学费和时间两部分。在校时间越长,因为不能就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大。奥地利人对学费比较敏感,对在校时间多长不太关心。大学教学条件不足,必将延长学生在校的时间。如把这部分也折算成学费,个人投入很高,可能仅次于美国。收学费也许能分流一些人到其他“学习岗位”,改善大学的教学条件,缩短在校时间,经济上也是合算的。

        专家们指出,奥高校改革还应包括高校经费管理,要区分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和教学经费。教学经费可以按学生数划拨,科研经费则应按项目申请,要专款专用。基础研究要靠国家投入,不能期待经济界赞助。这种改革将增加科研支出的透明度,也许会使政府因科研投入太少而感到难堪,也会限制学校对经费的支配余地。不过,这是确保一国科研后劲的有效措施。

        佩沙尔教授认为,奥高等教育体制要适合未来发展,今后10年至少应改变3种现状:即学生不经测试就“自由入学”的现状;聘教授虽看学术成果,但更重视资历的现状;读博士不是为了获得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而是为了头衔的现状。只有改变这些现状,奥高等教育才能跨上新的学术台阶。奥政府同意于11月22日与高校代表举行“教育峰会”,也就是说在议会批准政府预算方案后才同意对话。这似乎从一个侧面表明,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不会一帆风顺。

        (本报维也纳10月19日电) 

        图为10月19日上午,维也纳技术大学的师生们在听校领导介绍相关情况。因礼堂坐位有限,校园里还临时架起了实况转播屏幕。方祥生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