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中国与东盟 接近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王瑞彬 《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18日   08 版)

        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编撰的《战略研究2010》刚刚出炉,称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地缘政治发生变化,部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发展势头和影响力增长的忧虑上升,意图抗衡所谓可能出现的“威胁”。

        事实上,“中国威胁论”在这个地区还真有些市场。其原因无外乎冷战时代遗存的戒备心理,意识形态差异及互信水平尚不稳定等。遇到内外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再加上西方势力的干扰,问题常常会变得更为复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年初建成,区内90%的贸易产品实施零关税。按说这是一桩重大利好,但它对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巨大推动作用似乎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反而有人将之视为对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冲击与威胁。

        这些人士的逻辑很简单,那就是中国的国力增长势必导致其与东南亚地区之间战略重心失衡,迫使该地区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加深。如今,全球金融危机又大大加快了这一趋势。但是,这一逻辑根本站不住脚。它不仅将双方接近视为威胁,更将猜疑混同于事实。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关系发展的历史说明,双方相互信任、坦诚相待,完全可以做到互为机遇、合作共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通过双边安排和完善多边机制已经构建起促进政治互信的基础网络。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时中国的气度与担当与美、日相比形成巨大反差,赢得了东南亚国家的普遍赞誉和信任。当年10+3峰会后,中国与东盟便确定了“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向和指导原则,合作水平获得全面提升。1999—2000年,中国与东盟各国逐一签署了双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合作框架协定。2002年,中国与东盟决定于201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同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则展现了中国保持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诚意。2003年,中国作为第一个非东盟国家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非传统安全领域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互信水平的检验场。在处理“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打击毒品生产及走私、遏制非法移民等方面,双方合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治互信上升的背景下,经贸合作水平得到惊人发展,给区内各国民众带来实惠。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仅为区区84.08亿美元。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飞升至2311.2亿美元,增长26倍多。2009年,全球经济景气不足拖累双边贸易额增长势头一度收缩。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重拾升势,上半年已达13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其中,中国从东盟进口额为719亿美元,对东盟出口额为646亿美元。中国从东盟进口增幅高于中国对东盟出口增幅,中方逆差为73亿美元。中国作为东盟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市场显示出巨大的拓展潜力。同期,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额约为12.2亿美元,同比增长125.7%。在此次危机中表现良好的中国成为带动东南亚地区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东盟秘书长素林对此给予了客观的评价,称东盟国家从双方经贸合作深化中的获益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过渡阶段,一些国家也很有可能面临困难,需要适应和调整。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等压力,相关各方宜采取理性态度,珍惜多年来之不易的合作成果,避免不稳定因素发酵,对双边关系、区域安全等造成负面影响。如都能认同并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理念,相互借重、共渡难关完全可以期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