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临沂市第六中学13岁的女生张悦,因为不符合学校“短发令”要求,三次理发、三次被验不合格后,在家服毒自杀。张悦家人认为学校教育不当导致孩子死亡,要求校方对此负责。但事发几天,校方并未对此事作出正面回应。于是,家属在学校门前为张悦搭起了灵堂,要讨一个说法。
这是一个让人无语的情形:一边是年轻活泼的生命,一边是死板僵化的规定;一边是悲痛欲绝的父母,一边是处处躲避的校方。如果不是小张悦选择了如此激烈的方式抗议“短发令”,如果不是张悦家人将灵堂设到了学校门口,恐怕此次“短发令”事件会悄无声息、湮没无闻。整个悲剧中,事由之微末,处理之草率,家长之伤痛,校方之冷漠,都令人揪心不已。我们要问,区区“短发令”何以要了一个孩子的性命?
我不知张悦学校的“短发令”作了怎样的规定,但想来一般也就是“齐耳”之类较为原则性的规范。按说,这样的“短发令”,无非就为了让学生保持整洁的仪表,进而给学校打造个好形象。然而奇怪的是,学校在执行规定时,却苛刻到近乎荒唐的地步,完全忘了“短发令”的根本目的。短短时间内,学校老师几次三番要求张悦重新理发,这与其说是对规定的恪守,还不如说是对孩子的折磨。其中折射出来的教育上的失当、管理上的粗暴以及人性关怀上的缺失,着实令人深思。
“短发令”不是临沂六中的首创,很多学校都有类似的规定,而且也发生过不少因为剪发而引起的矛盾冲突。小张悦的自杀,大概是这些冲突中较为严重的一起。在对此类冲突的解读中,有对“短发令”合理性的质疑,有对管理方法的探讨,也有对教育目的的追问,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无论是哪方面的问题,“短发令”上纠结的是非,总与当下学校教育模式的刻板和僵化紧密相连。在这个模式中,学校像一个工业流水线,老师是技工,学生是产品。按照应试的标准,学校和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严格打磨学生,以赢得好分数、好升学率。由此,一切管理手段、教育方法都要服务于这一目的,久而久之,这些手段、方法凝固成了“铁”的纪律,变为压抑学生健康成长的桎梏。
“短发令”也会致命,这也许是学校、老师和家长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不幸的是,平淡无奇的“短发令”如今真的让一个年轻的生命猝然凋零。这个悲惨的后果,落在了家长的身上,也同样落到了学校和整个社会的身上。或许,在分析这个不幸时,很多人会谈到诸多的偶然,但千万不可忽略的是,“短发令”中所潜伏的病灶和危险却是实实在在的,只是很多的事例没有张悦的故事那样残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