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因为是张艺谋,所以,观众总是给予更多的期待,希望他带来的是直抵人心的艺术冲击。从《英雄》、《十面埋伏》,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到《三枪拍案惊奇》,对张艺谋商业大片的质疑声纷至沓来。主题空洞、场面宏大、画面华丽成了他电影的标志风格。而这次,张艺谋仿佛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打着回归文艺、打造纯爱的旗号,执导了《山楂树之恋》。纯粹、简约的艺术追求营造的纯真爱情深深打动了观众,与此同时,观众也对过于单一的情节和过于简单的人物关系感到了不满足——
李春利
70后女性和80后男性的爱情理想
田卉群
《山楂树之恋》,无论是小说原著还是张艺谋版的电影,讲述的都是一个怎么看怎么眼熟的俗套故事。然而,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最后一年,这部貌似陈旧的电影却感染了两类易感人群:其一,70后女性;其二,80后男性。对于70后的女性观众而言,看这部影片几乎是在怀旧,影片讲述的故事及价值观,跟曾经造就70后这一代爱情观的日剧《血疑》、日本电影《生死恋》、美国电影《爱情故事》等如出一辙:相爱的年轻人只面临一种障碍,那就是死亡,甚至死亡也不成为障碍,因为它使这段爱情故事成为永恒。其余,诸如金钱、社会地位、贫困、疾病……像青烟一般消散在爱情的阳光下。70后女性的爱情观是纯粹且理想主义的,主旋律是崔健摇滚式的“一无所有/你这就跟我走”,对世界一无所知却无所畏惧。这才是青春。
70后女性的青春期是伴随着激情澎湃的80年代走过来的,而今,她们伴随着这个剧烈变迁的时代渐渐进入中年,务实成为时代的特征,拜金主义成为精神的毒瘤,这样的时代迅捷地消磨年轻人的激情,使之顺从于现实的力量。《山楂树之恋》好像一个标志性建筑,标示出这一代人和时代自身分界线: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青年和中年的。因而,它令70后的女性驻足回首,无限怅惘,《山楂树之恋》重现了这一代人的青春和梦想。
男性观众并不是爱情文艺片的主要观众群,但《山楂树之恋》却触动了一批80后的男性观众。影片中,当一个干净的男孩和一个纯真的女孩骑着自行车狂飙,让爱情凭借着自身的动力奔跑,对于80后的青年男性而言,这几乎不是现实,更像梦想。但当他们发现,这不是想象,而是曾经的现实,他们几乎要因震惊而流泪:原来,这世界上曾经有过没有任何物欲的爱情。
《山楂树之恋》并不完美,很多地方,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呈现出略显粗糙的形态。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年女性和青年男性观众而言,对前者,它是一个理想主义爱情观的标本,对后者,它是一个纯爱的模型,虽然简单,但存在,就已经够好了。
纯,但不是简单
欣 曼
看似简单的纯爱却并不简单。就像王爷府邸招大厨,最考功夫的是最简单的一道炒鸡蛋。因为有小说在前,看《山楂树之恋》,就更觉得不满足,面对繁多的素材取舍,电影尽量简单化,却让情节更加单一,人物更加空洞,像是生活在真空里的两个人造人儿。小说里写道:“很多时候,一个人发现自己爱上了一个人,都是在跟他分别的时候,突然一下见不到那个人了,才知道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对那个人产生了很强的依恋。”可见,在原著里静秋和老三的感情培养其实有着一个漫长的心理过程。然而,电影里表现出来的爱情进展却过于直白,从见面到牵手只用了极为短暂的时间。再加上过多的场景切换和字幕过渡,情节呈跳跃式地发展,让人体味不到爱情究竟是如何“润物细无声”般蔓延开来的。两个人物也和影片营造的时代背景时有出入,比如,老三展开双臂骑车带着静秋,大呼小叫的浪漫段落,在那样束缚情感的年代,身边没有一个人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惊奇,两个主人公也是旁若无人般大肆言情,显得十分虚假。静秋的单纯表现得似乎是人事儿不知,连起码的两性常识都没,相反,她的两个幼小的弟妹却在姐姐谈情说爱时表现得十分老道。
其实,关于爱情的故事虽小,不代表就不能有意义深远的主题。从这点来看,《山楂树之恋》表现得不足。电影对时代背景的描绘、主人公身份差异的交代都做得不够,这对于一个在特定年代里才会发生的故事来说显然是重伤。尤其是对于老三的家庭、经历,以及他的理想和情怀缺少描写,观众无法感知这个角色特有的精神魅力。除了男女主角,次要人物出现得过少,那个社会对普通人造成了怎样的伤害,老三和静秋的爱情又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和阻碍,都缺少表现。无论是摄影还是叙事,看得出张艺谋都在努力“做减法”,把印有张氏出品的强烈风格抹去,就专捡最基本、最原始的手法来表现。然而,这样的尝试却是过犹不及,使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无论作为禁锢时代的个别现象,还是中国传统的一般爱情,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属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