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胡其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毛嘉陵从中医在实践中发现和采用象思维方式的角度,指出象思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毛嘉陵说,中国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异常而发生病变后,就会相应地出现某一个症状或某一组同时出现的有一定关联的症状,而这些症状消失后又可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这样就直接从人体上发现和总结出了生理与病理、体内与体外征象之间存在着的“对应关系”,从而创造了“司外揣内”这种象思维方式,也证明了它的实践价值和正确性。
毛嘉陵还提出,仅仅了解体内变化与体表征象之间相关联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通过收集病理征象信息,对病理状态的机体进行调控,这才是诊疗的目的。中国古代医家发现,在患者出现某一种症状或某一组症状(证型)时,通过给予一种药或一组药(处方)就能够消除这些症状,最后总结出了药物与症状或证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它虽不像现代药理学那样分析药物产生疗效的机理,但却在实践上获得了成功。通过对“象”的把握,利用与症状相对应的药物,调整体内异常的病性状态,取得了较好的甚至是神奇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