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的任何变革,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新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从面向社会征集建议到制定、实施,每一个步骤都举世瞩目,毋庸质疑,“实施”是所有程序中的关键。《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了,它怎样实施,什么时间实施,它使教育改革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这些是老百姓最关心的。
“制定路线图、进度表”
朱永新 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应该说,《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教育的重大问题都有了阐述,原则、要求也非常明确。要让纲要真正地落到实处,就需要在下一阶段,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下,把《教育规划纲要》这个蓝图真正地变成施工图,制定出详细的时间进度表。
我认为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需要每一个改革与发展的数量指标能够有分年度检查与评价的指标,并且每年公布检查结果。第二,如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一支监理的队伍一样,建议加强国家教育督导机构的建设,赋予国家教育督导机构检查、督促有关施工部门的进度与质量。
韩清林 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
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要全面谋划、系统设计、细致安排,要有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在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不能等待观望,不能采用被动的逐级传达落实的办法,而要本着积极实施的原则,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采用两步走的办法。第一步,自觉执行中央决定,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措施,制定本地、本校规划;第二步,按照省或市确定的实施意见,制定第二步补充性规划措施。
文东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使政策获得合法性或认受性是政策执行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使广大民众认识到政策的合理性,从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执行政策。所以,在政策出台之后,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宣传、解释政策,使其制定背景、过程、目的、内容、困难、需要获得的支持等能为老百姓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好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并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否则,就很可能因对政策理解的偏差而导致政策执行的失真。
可以说,在很多问题上,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棘手的问题上,《教育规划纲要》只是设置了“政策议程”,提出了制定相关政策的要求,但既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具体的政策方案迟早需要出台,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教育决策部门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将为教育政策研究者提供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严峻的挑战。
提高质量是核心
曾天山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
《教育规划纲要》把公平和质量作为两大重点,公平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质量关系事业持续发展,公平与质量一个都不能少,推进有公平的质量和有质量的公平应当是和谐统一的,最终达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一方面,有公平的质量是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面向所有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有质量的公平是要把质量引入教育全过程,提高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教师质量,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等。
刘彭芝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优质学校少的背后,是优秀教师少。因此,培养大批优秀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要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从教。目前,我们国家一方面是教育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缺乏师资;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建议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教育不发达地区去从事教育工作,免费师范生是一项积极的尝试。同时,应该建立大学生培训基地,委托优质学校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定向培训,然后充实到农村中小学。这样,不仅为农村基础教育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还可以把部分现岗教师顶替下来进行轮岗培训。总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高素质人才资源的科学整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这盘“棋”就活了。
教育智慧来自群众
朱永新:
这次规划纲要提出了“组织开展改革试点”的具体要求,如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等试点。我想,现在的重点不是重新确定试点的主题、内容与区域,而是用心地去梳理、总结这些年来民间已经在开始的静悄悄的革命。其实,教育的智慧来自民间。近年来无论是地方政府的教育创新,还是学校和学者自发的教育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学校和区域的教育面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关注这些自下而上的变革的力量。应该认真总结和研究这些变革的动力、机制与方法,这比在重新用许多时间从头开始实验,无疑要有效得多。
刘彭芝:
要解决好中学与大学接口问题,为拔尖创新人才升学提供“绿色”通道。中学培养的只是后备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升学的出口至关重要。人大附中刚刚建立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和大学的衔接。建议改革评价标准和升学制度,对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超常潜能的学生,只要统考成绩达到基本标准即可,在校的科学实践和研究成果将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考量。也可以建立中小学“特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联动机制,允许大学直接到中学挑选学生,允许“特区”学生通过特殊通道进入大学,这样就能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科研院所一条龙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李希贵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我们感觉要在育人模式改革上多做些文章。譬如说,学校育人模式多元化,那么十一学校在多元化里边在哪一元上,在多维的学校上,它在哪一维上。学校的课程多样化,你必须有载体,怎样更加适合每一个学生,怎么更加适合社会对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所以我们也有好多包括二次课程,包括科学实验班的课程体系、书院的课程体系,自主研修的课程体系、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雏形了,这是从课程内容展开。
从教学组织方式上也应该有一些根本性的改革,从这个学期我们的学生就开始走班上课,建设了学科功能教室,第一步我们是解决学生、老师和资源的对接,语文课程有语文教室、物理课程有物理教室,使资源成为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依据、依托。这是我们跨的第一步,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改革,这是我们第一步,我们还有第二步、第三步。
(本报记者 靳晓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