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对实践活动及理论研究极其重要。《翻译方法论》(下称《方法》)以全新的翻译观为主线,统摄翻译实践方法论与翻译研究方法论,为翻译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
《方法》开宗明义,指出翻译观决定翻译方法论,从而决定翻译实践方法的选择。根据译作与原作的相似度,翻译可划分出一对新范畴:全译与变译。全译求极似,变译求特效;全译精髓为“化”,而变译精髓在“变”。全译力求完整地传达原作内容,兼顾原作形式;变译意在摄取原作有关内容,改造原作形式。全译核心为信息转换,内容应转,形式需换;变译轴心为摄取,内容需吸取,形式应改造。全译可运用直译+意译策略,以“化”求得译作与原作最大限度的“似”;变译可运用变通+(全译)策略,以“变”求得译文满足读者的最大需求。全译求“化”包括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七种方法;每一方法又各成体系,如增译法可分为语法性增译、逻辑性增译、修辞性增译,各翻译技巧还可逐层细化,直接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变译求“变”,手段包括增、减、编、述、缩、并、改、仿,体现为十二种变译方法: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参译、仿作;每一方法也可自成体系,如摘译包括摘词语译、摘句译、摘段译等。一言以蔽之,精于转换,巧于摄取,以求“化”、求“变”为准则,选择策略,运用技巧,力争极似,以求特性,此之谓翻译观与翻译方法论在翻译实践中的统一,也正是翻译的魅力之所在。
翻译实践讲究方法、技巧,备受翻译者青睐。翻译现象描写充分,深入总结,初步建立“全译+变译”的翻译策略体系,翻译研究随之开始。翻译研究更需方法,因此《方法》指出翻译研究要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充分,分别指向翻译的现象研究、规律研究及原理研究,从现象出发探究原理,逐层深化,理论概括。研究者可点式切入,线式延伸,面式推广,体式深透,在观察中捕捉可研究现象,在阐释中收获新的理论,沿着方法至学科的研究阶梯,逐步建立翻译学科体系。
而学科的创立,需从现象出发,在事实中归纳,从理论上假说,进一步系统化而构成学科。触摸翻译事实,发现新现象,分出类别,形成全译与变译策略范畴,这一划分本身就代表一种全新的翻译观。两者并立互补,同时又自成体系,将其系统化,形成七个全译方法和十二个变译方法,以全译+变译为核心初步建立科学翻译学理论框架。变译的独立提出及研究,为全译提供了新的参照点,新旧理论彼此促进,深化对翻译的认识。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翻译理论的范畴体系,将其整合,就可建立比较完整的理论表述体系。产生于事实的理论为应用理论,具有可操作性。应用理论进一步抽象,走向普通理论。理论可以自成体系,也可在大的理论体系中打破自足性,与相关内容融合,进一步系统化,构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系统化,构成学科,相关学科系统化,又构成科学。
立足方法,总结规律,理论创立,学科建构,此乃方法走向学科的一般路径。学科以方法为起点,方法又是学科的推动力,前者指学科来自实践之法,后者指学科需研究之法的推动。由《方法》可知,两种方法并立互补,共同指导人类活动,并使其规范化、程式化、逻辑化,从而使翻译及其研究取得更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