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09日 星期六

    写在第四十一届世界邮政日之际

    情系万家 信达天下

    ——中国邮政的故事

    仲 驿 《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09日   07 版)
    中国邮政服务上海世博会
    邮政三农服务站
    忙碌的四川省绵竹市灾后临时邮局
    舟曲地震后的临时邮局高考通知书领取点
    中国邮政服务边境官兵
    杭州局为邮递员换电动车

    在邮路,不断发生着感人的故事……

        镜头一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这是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

        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呵,世上最亲邮递员!

        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中国邮政史上的“绝唱”,他就是为这首“绝唱”而生的使者——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投递员王顺友。

        “我们木里山太大,太穷,没有邮路,乡亲们就会觉得心头孤独了。现在我们有十几条马班邮路,十几个乡邮员,每个人跑一条路,不起眼,可所有这些路加起来,就把乡亲们和山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了,就把党与政府和木里连在一起了!”

        王顺友朴实如石,但是他又挺立如山。

        镜头二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有一位邮递员——尼玛拉木。

        她是土生土长的云岭乡人。1999年,经过严格考核,尼玛拉木进入云岭乡邮政所工作。她每天身背15公斤左右的邮件,往返穿行在总长度350多公里的3条邮路上,为散住在云岭乡960平方公里土地上、数十个村寨的5800多藏族同胞提供通信服务。

        尼玛拉木溜索过江送邮件的瞬间被媒体拍摄下来,因此闻名全国,被称为“溜索姑娘”。 

        如今,在她曾溜索过澜沧江送邮的地方已经修起了吊桥。这位“溜索姑娘”仍继续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大山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 

        镜头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书信就承载着为人们传情达意的使命。邮政人则成为传邮万里的使者。

        2008年12月15日上午,在北京航空邮件交换站举行的海峡两岸直接通邮仪式上,81岁的郑坚老人颤巍巍地走上台,把一封信投进了写有“中国邮政”字样的信筒。这封信是两岸直接通邮后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寄往台湾的第一封家书。 

        说起以前和在台湾的妹妹通信的经历,老人激动地从自己的包里掏出了一沓发黄的信纸。其中有一封老人第一次到台湾探亲返回北京后妹妹写来的信,老人不禁念了起来:“我们有幸生为同胞手足,却又各分东西,相聚的时刻如此短暂。”

        “我想我今天寄出的信几小时后就能到台北,如果台湾那边邮政部门处理得快一些,我妹妹或许明天就能看到这封信了。这是两岸邮政部门、是两岸同胞最大的喜事,大家共同努力了30年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呀!”说到这儿,郑坚老人已乐得合不拢嘴。

        随着海峡两岸直接通邮,从台湾寄往大陆的邮件逐渐增多,一些与大陆亲人久未联系的台湾同胞寄来的邮件地址难免欠详。中国邮政员工发扬“人民邮政为人民”的精神,像救活其他地址不详的“死信”一样,不怕辛苦,锲而不舍,努力为两岸民众架起一座通畅的“连心桥”。

        提供普遍服务是邮政人肩负的使命,“有人的地方就有邮政”是邮政人坚守的诺言。

    在灾区,鲜亮的邮政绿向人们传递信心和希望

        镜头一

        “每天,邮局党报送的都很及时,对于我们了解救灾信息帮助很大。”这是今年8月17日,甘肃省舟曲县邮政局职工王忠和他的同事——憨班邮政所职工杨朝琴与丰迭邮政所职工张金莲在龙舟酒店赠送报纸时听到的最多的话语。

        这样的上门送报活动已经持续了6天。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杨朝琴和张金莲从8月11日起,每天一个房间挨着一个房间地敲门、赠报,把党的声音传递到了广大官兵、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手中。 

        8月12日,甘肃省邮政公司专门抽调两辆邮车,开通了兰州至舟曲的党报党刊直达运送专线邮路,并加派两名驾驶员轮换驾驶。17日7时30分,其中的一辆邮车从兰州出发,一路颠簸,于14时30分来到了满目疮痍的舟曲县。早早等候在大路边的邮政职工迅速地把一袋袋报刊转运至“帐篷邮局”,及时分送到救灾指挥部、部队及武警官兵手中,并在“帐篷邮局”设立了党报党刊自阅处,供当地干部群众阅读报纸,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声音及时地传到灾区。 

        在“帐篷邮局”里,前来领取报纸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当中有身穿橘黄色衣服的志愿者、有身穿迷彩服的武警战士、有普通百姓。正如一位姓张的武警战士所说,报纸给灾区人民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激励,让人们有勇气去面对灾难、战胜灾难。

        镜头二

        8月19日,普降的特大暴雨让绵竹市邮政局以及清平乡、遵道镇等地邮政支局遭受严重损失。

        绵竹局板房区地势低洼,院内唯一一条狭窄的排水沟无法及时排水,导致8月19日雨水倒灌。积水从脚踝、小腿、膝盖、大腿涨至齐腰,仅仅用了一个小时。当天凌晨3点,全局职工纷纷从家里赶到单位,紧急抢运分销农资、邮资票品、重空凭证等财物、用品。第一时间把党报党刊、高考录取通知书转移到高处,再把9辆摩托车的排气管用塑料袋堵住,一辆一辆从洪水中推出来。那时,水面上只能看见摩托车扶手了。

        “8·13”暴雨后,青川县内洪灾来袭,致使县内木鱼、关庄、青溪等地邮政支局受损。凌晨4点多,青竹江水奔流而下,裹着淤泥冲进关庄支局营业室。支局长何发勇和投递员何先伦先把录取通知书转移到楼上,然后逐一搬运设备。何发勇一直守在营业室,在水里浸泡了整整12个小时。

        8月10日,一场暴雨,导致北川县的关内邮路被阻断。为了保证邮路畅通,北川县邮政局已经增加人力,参与关内邮路的邮件运输工作,并从灾后最初的隔日班调整为逐日班。满载着党报党刊、信件包裹,还有大量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关内的一切重要信息都靠这条新开辟出来的步班邮路传递。

        北川邮政人可能并不是第一个走出这条路的人,但绝对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最多的人。

        众志成城,可排除千难万阻;灾害来袭,也难阻鸿雁传书。在灾区,邮局、邮储银行网点总是率先恢复营业的服务机构,鲜亮的邮政绿向饱受创伤的人们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在农村,哪里最难干哪里就有我们”

        镜头一

        玉米施肥时节,在河南农村,随处可见邮政的绿色农资配送车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他们,正赶着把田里急需的玉米专用肥送到农民手中。

        “今年的庄稼明显比往年好,邮政公司专门派来了农技师,三天两头来地里看有没有虫子、该不该浇水,这肥料也是万亩示范田专用的,全部是经过测土配方后从厂家直接定制,邮政公司给俺送到田里的。”正在施肥的李培安是河南省新郑市龙王乡铁李村村民,他家的地被纳入河南邮政万亩示范田后,享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服务。

        在湖南湘西橘农的记忆中,2008年是苦涩的。当年,湘西椪柑喜获丰收,却因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导致33万吨椪柑严重滞销,给橘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2009年,湘西椪柑再获丰收,尽管又一次面临着销售难、配送难、进城难的挑战,冰雪也再次来袭,但湘西百万橘农却不怕了!因为,邮政速递物流为他们种的富硒椪柑鲜果开辟了畅通的外运渠道。

        在服务农业生产的同时,邮政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很多便民服务。一个个“村邮站”除办理各项邮政业务之外,还为农民办理理财和小额贷款以及代收电信话费、农电费等业务。更让农民高兴的是,“村邮站”可以通过互联网视频系统连接农技专家,提供远程农技咨询服务,用现代技术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把优质农资产品、实用农业技术和最新市场信息送到农民手中。

        镜头二

        2010年7月5日,回想自家养鸡场发展的艰辛,河南省唐河县王集乡安店村村民安可辉对邮储银行感激不已:“俺那新鸡场刚扩建一半,因为钱不到位,一时急得团团转。在俺最难的时候,是邮储银行帮了俺,给俺贷了10万元钱,要不然俺这万只规模的养鸡场也建不成哩。”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宫前村渔民老沈经营着一艘355马力的渔船,主要从事渔业捕捞。今年上半年的渔业资源并不充裕,这让老沈手头从事渔业生产的资金有些紧张。进入休渔期后,筹备渔船维修所需资金,以便休渔期结束后正常出海经营成了他的头等大事。当听说邮储银行东山县支行开办了渔船抵押贷款业务后,老沈主动向东山县支行提出了申请。短短10天内,一笔45万元渔船抵押贷款打到了老沈的账户上。“没想到贷款这么快就办好了,邮储银行可帮了我的大忙。”老沈高兴地说。

        8月1日,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柘木乡黄家岭村村民王景明用刚刚获得的邮储银行5万元小额贷款,购买了围网、鱼饲料等抗洪救灾物资。入汛以来,突如其来的持续强降雨导致监利县部分乡镇内涝严重,河水眼看就要漫过王景明家的池塘。危急关头,邮储银行小额贷款帮他渡过了难关。

        乡亲们都说,邮政员工跟农民最亲近,有困难的时候总是第一个想到邮政。

        “三农”是政府关注的大问题,是改善民生的大问题,“三农”服务成为一副艰巨而重要的担子,足迹遍及广阔乡村的邮政人不但扛起了这副担子,而且扛得很稳、很实,即使再重也不叫苦不喊累。“在农村,哪里最难干哪里就有我们。”这是邮政人的心声。“邮政绿,是田野的绿,是希望的绿。”这是农民的赞誉。

    本版图片均由中国邮政提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