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07日 星期四

    高校应肩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使命

    作者:王春明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07日 03版)

        核心提要

        ◇ 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狠抓人才质量工程,高度重视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 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批具有传统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

        ◇ 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企事业单位共建以提升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战略目标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共同体。

        ◇ 构建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开放办学模式、科研机制、教学活动、智力服务,以实现高校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 高校应该在文化创新中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以新思维、新观念,走在区域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前列,引领和促进区域创新文化的发展。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次上的延伸,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内容,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环节。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力军,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和创新步伐,主动融入、积极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既是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其基本职责和使命。

        人才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狠抓人才质量工程,高度重视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开设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核心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技能实习实训相结合;增加课程选择弹性,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开发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和精神品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激情,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择业理念;根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全面评价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和品质素养发展情况,力争培养具有创业技能、创业素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着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建设是构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点,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高校要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求为导向,建立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长效、良性的互动机制,适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实现学科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零对接,使学科专业发展顺应行业发展趋势、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向“朝阳”、“新兴”产业拓展,避免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对口、专业布局、学科发展严重滞后行业、产业发展水平等矛盾。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学科专业群,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努力突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交叉,实施优势特色学科专业资源共享,建设好重点学科、专业和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以此为依托培育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传统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并使之成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创新高地和智力源泉。 

        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努力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 

        立足区域经济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促进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企事业单位共建以提升企事业单位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战略目标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共同体,探索创新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的新途径。以项目联合攻关为纽带,努力形成共同协作的创新合力,以建立科研创新平台为依托,探索“开放、共享、创新、服务”的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管理及运行机制,将企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先进管理、技术、产品、生产要素辐射出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吸收进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企事业单位需求和愿望“无缝对接”;建立校外实训、见习基地,把第一课堂搬进企事业单位,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形势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生产实践过程,感受现实环境和技术手段,实现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生产实践与教师、学生“无缝对接”,在战略互动合作中拓宽合作领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改革体制机制,切实增强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

        体制机制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利器。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其核心和重点在于构建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体系。一是办学模式的开放。应依据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合作或联合办学,根据产业设置专业,不断加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专业化、实用型、紧缺型人才的培养,主动与地方建立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良好关系,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科研机制的开放。知识融合、学科交叉及技术集成时代,加强科研群体合作,意义重大。科研开发应以学科、专业领军人物为核心,整合各类资源,以“走出学校、发展学校、服务社会”为思路,积极与业界密切合作,构建利益均衡协调机制、优势互补协作机制,搭建起项目合作、技术攻关、产业孵化、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增强学校服务社会、引领区域创新的针对性,形成大学与区域体系创新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教学活动的开放。在教学实践中,高校应积极引用“倒逼机制”,强化就业压力,将社会外部压力转化为高校内部改革动力,促进学校根据企事业单位所需的核心职业技能要求,聘请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学生的实训、见习等教学活动,着力培养“零适应期”就业的高素质实用型专门人才。四是智力服务的开放。高校应积极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集成优势,鼓励专家、教授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通过各种途径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开展成人创业培训工程、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服务能力。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不断优化区域创新发展的软环境

        创新文化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创新能力的沃土,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先导。高校应该在文化创新中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以新思维、新观念,走在区域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前列,引领和促进区域创新文化的发展。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擎创新文化的旗帜,明确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凝练创新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规范创新文化建设的原则,构建创新文化建设的工作体系,重视创新文化传播的载体建设,牢牢把握创新驱动的导向,着力培育创新校园文化,从而丰富区域文化内涵,浓郁文化氛围,促进区域创新文化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区域创新发展的软环境。

    (作者系广西财经学院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