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06日 星期三

    “这样的改革我们要”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启示

    本报记者 朱伟光 通讯员 唐 静 《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06日   01 版)

        连日来,记者在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采访时了解到,从去年8月至年底,该院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彻底大变革,部门机构由原来的37个处级单位减少到27个,教职工由原来的584人减少到522人,有226人竞聘为处、科级干部,298人竞聘为一般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44人离岗休养,18人落聘、待聘。“就是这样一场几乎牵扯到所有人的人事制度改革,上级部门没有收到一封署名的上访信。”党委书记宋志臣说。

        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在这个涉及近600人的复杂环境下,教育学院的改革为什么能做到改革无震荡,改革静悄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在和处级、科级、和一般人员的座谈中,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改革我们要。”

    准备时:让所有人有话就说

        科学的改革方案是教育学院改革成功的基石。

        广泛学习,为改革方案找依据。院长孙登林告诉记者:“在确定要改革以后,我们首先是学习各种文件,看上级党组织对事业单位改革有什么要求,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是什么,我们还向兄弟院校学习,去吉林、大连考察,看别人的改革是怎么搞的,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去年初还在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提前收假讨论改革方案了,学院党委直接领导《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改革领导小组开了无数次会议,对改革方案做了五六次修改后,才拿出一个比较成型的方案。”宋志臣介绍说。记者在翻阅教育学院的改革资料时发现,教育学院改革的依据文件共有29种之多,从中央到黑龙江省,从省内到省外,从原则要求到实际案例无所不包。

        广泛民主,为健全方案打基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改革总体方案》起草好以后,就被拿到中层各部门进行广泛意见征集,并被要求每一个部门在岗的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到讨论中;院领导还亲自主持召开民主人士、离退休人员等党内外座谈会7次,充分听取广大干部、党员和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学院还把方案下发到全院职工和全省各地市教育学院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共梳理出意见和建议134条,经过起草组逐条研究,吸纳合理意见和建议105条。去年8月23日,改革方案在全院教职工专题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

        “这个方案从设计起草到最后成稿包括执行,我们始终相信群众,相信群众的智慧,走群众路线本身就是我们党的工作方法,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也就是坚持民主公开。”宋志臣书记说。

    进行中:让所有人无话可说

        为了确保这次改革的有序和可操作性,教育学院还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根据正处级干部、副处级干部、科级及教研室主任和一般岗位四个竞聘阶段制定了三个相应的《操作办法》。

        这次竞聘共分为考试、测评、考察和组织决定四个环节。所有想升职的人都必须参加考试;所有竞聘者都必须公开述职,根据述职情况进行民主测评,不同岗位有不同测评内容,不同测评人员有不同的分数权重;按照笔试和测评分数之和的高低顺序确定考察对象,考察也以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和考察谈话的方式进行,然后形成书面考察意见;最后组织再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择优任用。在科级干部、教研室主任和一般教职工的聘任中院党委充分发挥处级干部的主导作用,处级干部主持聘任的干部职工占全院干部职工的88%。宋书记形象的比喻说:“通过这一流程选出的人,就像卫星定位一样把最合适的人放到了最合适的岗位上。”

        公开和民主是这次改革始终坚持的原则,该公开的一定要公开,无论是笔试成绩还是测评分数,甚至是个人的述职报告也都展示给全院职工以求得大家的共同监督;该民主的就要民主,绝不投机取巧乱打折扣,据统计,在民主测评的环节中,共使用测评票、推荐票1.3万余张,共涉及各类表格286份。在考察的环节中,共考察了30个部门、258人,谈话1298人,撰写考察材料258份。

    改革后:人人行动谋发展

        2009年底,教育学院的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尘埃落定,机构比原来减少了10个,责权更为清晰,突出了研培结合与学科建设,绝大部分人通过个人和学院的双向选择确定了自己新的岗位,三年为一聘任周期,实现了由原来的身份管理向现在的岗位管理的转变。对于那些落聘的人,学院也本着“构建和谐”的宗旨,安排其顶岗工作,一年后表现良好者可以再次参加竞聘。

        如果说“一年入正轨,三年大变样”是教育学院改革时的朦胧愿望,那么“省内全面领军,全国靠前站位”则是教育学院全体职工共同奋斗的明确目标。截止到今天,在新的体制机制下运行了近半年的教育学院,“都动起来了”是大家的普遍感受。

        “这次改革我们研培部充实了一大批人,在人比过去多了的情况下,大家的工作量依然很饱满,大家在电梯中楼道里碰到了,都是很匆忙的很快速的处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晚上下班,我们走的晚,总会不期而遇地碰到研培部的同志,他们有的在下楼,有的甚至在上楼,问起来总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金春兰告诉记者。

        孙长龙是教育学院改革前进来的最后一批大学生,现在是党委工作部秘书科的一员:“学院的改革工作不是改革完就完事了,它是在往深层次发展,我们现在正在开展强化队伍打造优秀人才的‘岗位大练兵活动’,除了学院有总的方案外,我们工作部还根据每个科室的工作职责制定了每个人的练兵方案,我在秘书科,就给我量身定做了公文写作,硬笔书法,快速打字等这些急需加强的项目学习任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