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不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与现代文明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搭台、现代文明唱戏”的独特发展路径,文化已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守住城市文化的根
李白和杜牧的名篇、欧阳修和苏轼的历史遗迹、独具风格的扬州八怪,使扬州蜚声海内外;扬州学派、扬州戏曲、扬州工艺,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扬剧、扬州评话、玉雕、雕版印刷已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四大名著中有三部与扬州有关,京剧的形成也是在扬州盐商经济的发达下催生的,而扬州的读书、藏书与刻书的风气均在全国有影响力。”扬州市市长谢正义说,“这些都让我们思考,该如何对待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很少有城市能像扬州这样带着敬意守护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扬州对传统文化的“保卫战”从扬州的古城改造中可一窥端倪。
站在瘦西湖的熙春台放眼远眺,绿树、碧水、青瓦将游人的视线带向天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天际轮廓线条都是那么流畅,几乎看不见任何阻碍视线的高楼大厦。原来在1982年,扬州就对老城区建筑物的高度进行了限制。在瘦西湖周边建新楼,都得按设计高度放气球,若在瘦西湖的几个观测点能看到气球,就意味着楼高已经超标,该项目必须“低头让路”。
从瘦西湖到老城区、古运河,“放气球”的古城保护理念被扩展到扬州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扬州按历史街区、普通街区、路边建筑等分别限高。在此后20多年中,扬州始终坚持不懈地保护古城的一墙一木。
传统文化的现代张力
在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看来,文化本没有新旧之分,只要能找到恰当的发展路径,再古老的文化也能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因此扬州的文化资源完全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能源。
最近一条消息在海峡两岸传为佳话:扬州“老字号”冶春茶社将餐饮店开到了台北,把淮扬菜带进了台湾,成为大陆餐饮业在台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而随着冶春台北店的开业,扬州饮食、园林等特色文化也被“打包”带去。
扬州传统“三把刀”(即厨刀、理发刀、修脚刀)举世闻名。近年来,为发扬“三把刀”技艺,扬州正式筹建“三把刀”基地,对“三把刀”从业者进行技艺学习、培训、展示、竞赛等活动,再从中挑选出技艺优秀者,列入“三把刀”后备人才库。
过去难登大雅之堂的扬州“三把刀”现今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不仅在全国各地有了连锁店,帮助数十万农民工捧上了金饭碗,而且还把生意做到了海外。
传统技艺也能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这在过去无法想象。
在中国工艺美术界,“扬州工”独树一帜。然而,多年来固守扬州的经营习惯,让扬州工艺一直在“小圈子”里打转转。为让“扬州工”形成品牌,“扬州工”进军重庆,挺进南京,南下深圳。今年3月,扬州工艺集团成为世博会特许产品生产商和特许产品零售商,扬州玉雕、扬州漆器、扬州剪纸、扬州刺绣在上海世博会上闪亮登场。商机面前,“扬州工”也一改传统的经营风格,开辟了专门的世博产品销售网页,并与各地的世博产品商开展网上供需洽谈。如今,“扬州工”市外品牌店,可实现产值10多亿元。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保护好,还要跳出去,这是扬州对传统文化的战略定位,这也让扬州的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深厚的传统文化不是现代文明的绊脚石,而是奠基石。扬州市民对此坚信不移,因为他们亲眼见证着今天扬州现代文明的魅力:
2006年5月,扬州决定计划用15年时间,建设100座文博馆。2005年,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投资2800万元修复了吴道台宅第,此后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文物建筑成为常态,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双赢。扬州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两年逐渐形成了产业链、产业群。
深厚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的活力只是扬州现代文明的一个缩影。2009年,扬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5%。
2001年之前,扬州财政收入不过33.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不到1亿美元,呈现出来的扬州市貌是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楼房,所谓“扬州之美”只能靠瘦西湖支撑门面。而今漫步扬州,文化张力强劲的“双博馆”、造型现代的国展中心、全新理念运作的京华城中城……新扬州越来越显现出盎然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