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30日 星期四

    为了太空闪耀的“中国星”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40年建功航天事业纪实

    作者:张晓霞 邓孟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30日 03版)

        2010年金秋,西昌,这座西南小城却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再过几天,“嫦娥二号”卫星将从这里奔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丙火箭巍然矗立于发射塔架之上,待命出征。“嫦娥二号”发射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以来执行的第60次航天发射任务,这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蓦然回首,这座位于大凉山深处的航天城已经随着共和国走过了整整40个年头。

        功铸九天

        1970年冬,一支神秘的队伍从茫茫戈壁滩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翻越秦岭,跨过大渡河,来到大凉山深处一个叫赶羊沟的地方。满目荒山、没膝枯草,遍野怪石和零零散散分布的简陋房屋,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条人迹罕至的穷山沟今后会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城。

        1975年,国家“331”通信卫星工程立项。从此,远征地球同步轨道的重任落在了西昌航天人的肩上。

        因为轨道高达36000公里,比此前我国发射的所有卫星轨道高度都要高出几十倍。当时,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国家航天能力的标志。同时,由于轨道资源非常有限,因此,是大国竞争的焦点。

        1986年2月1日,“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此结束了中国人只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打破了西方强国在卫星通信领域的垄断地位,同时也向世界证明我国具备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的能力。

        截至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将57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是国内唯一能够发射低温燃料火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月球探测卫星,对外开放最早、承揽外星发射次数最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

        走向世界

        虽居深山峡谷,但目光绝不能因此而狭隘!

        1984年1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当时,距离中心成功发射我国首颗试验通信卫星还不过7个月。

        1990年4月7日,是中国航天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晚21点3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亚洲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后的检测数据表明,在休斯公司此前发射的32颗卫星中这是入轨精度最高的一次。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外国进行“澳星”谈判,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当时,我国一没有大推力运载火箭,二没有能够发射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射工位。按照美国休斯公司要求,我国必须在16个月内建成一座现代化发射工位,并成功进行一次大推力火箭飞行试验。

        当时,建造同等规模的发射工位,美国要用19个月,法国要用29个月。而合同规定我国必须在16个月内建成!

        1989年美国“大力神”火箭的总设计师斯坦豪尔到中心考察,看到那一片乱石林立的河滩,看到人背、肩扛、毛驴拉的落后施工方式时,不无疑虑地说:“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吃了鸦片,产生幻觉?”

        时间不等人,建设者们迎难而上。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依靠推土机、拖拉机和原始的生产工具,在乱石滩上建起了“亚洲第一塔”。1990年斯坦豪尔再次来到中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禁不住惊呼:“奇迹!中国人善于创造奇迹!”

        今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入新一轮高密度任务期,全年预计将执行8次卫星发射。其中,“嫦娥二号”期间便出现“三星一箭”、“两星两箭”同时在场区进行测试,这对发射场的组织指挥、人员配备、设备设施状态转换、后勤保障等工作都提出很高要求。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发射场忙而不乱,秩序井然。9月5日鑫诺六号卫星成功发射,9月12日,“嫦娥二号”任务火箭便转往发射阵地。

        “能够在短短7天时间内完成二号工位发射后恢复和状态转换,在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是发射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了科技人员良好的素质和过硬的作风。”西昌发测站站长李本琪说。

        当前,“嫦娥二号”卫星发射任务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发射场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勤保五大系统的密切协同,直指“零窗口”发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