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29日 星期三

    绿色产业发展正当时

    本报记者 李金桀 《 光明日报 》( 2010年09月29日   09 版)

        每次危机都会孕育和催生一批新兴产业,从而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力量。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寻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方向。

        记者日前赴河北保定、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唐山实地采访,亲眼目睹了正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绿色革命”: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以低碳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方兴未艾。

        近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灯七个产业被确定为我国现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今后加快推进。

        “绿色产业发展,正当其时。”保定市副市长周省时如是说。

        “中国电谷”:聚集自主创新新军

        2010年南非世界杯,让中国英利名声大振。实际上,1998年即进入太阳能光伏领域的英利集团,早已是业内领军企业。该集团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从硅料、硅锭、硅片、电池到组件完整产业链的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2009年光伏电池组件销售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0%。

        在保定,除了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崛起,风电设备制造业中也形成了以中航惠腾、国电联合动力为龙头,由30多家叶片、整机、控制系统及相关配套生产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

        记者了解到,这些“中国电谷”领军企业的突出特点是坚持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创新和工艺改进,我们将硅片的切割厚度从过去的325微米降到了目前的180微米,实现行业内单瓦耗硅量最低,仅为5.6克,合格率在96.5%以上,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英利首席战略官马学禄说。

        国电龙源电气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朱晓光告诉记者,被称为“风力发电机组心脏”的变流器过去一直依靠进口,是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国电龙源电气有限公司与中科院电工所合作,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双馈型风电机组变流器。“该成果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风机变流器市场的局面,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便宜10%到20%,降低了风机制造商的采购成本,目前已实现批量生产。”朱晓光说。

        以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形成,成为“中国电谷”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周省时说,从2006年开始打造“中国电谷”以来,保定市全力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等六大产业体系,建成国内最大的“电字号”产业、技术、人才聚集区,目前成为面向世界的新能源产业领军城市。2009年,保定市新能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4.48亿元,同比增长23.1%;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值为183.01亿元,同比增长40.9%。

        滨海新区:奏响科学发展新曲

        作为国家和中国石化“十一五”重点建设工程,中石化天津100万吨乙烯项目是全国第一个只“喝”海水的大乙烯项目。天津石化副总经理王立新告诉记者,项目环保总投入达20亿元,综合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天约9万吨工业用水全部通过海水淡化解决,一年能节约新水近4000万吨,而为100万吨乙烯供水的海水淡化厂,使用的是大港电厂发电机组的升温冷却海水。仅此一项,每年便可节电30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2620吨、二氧化硫8.5吨、氮氧化物7.4吨。

        100万吨乙烯项目是滨海新区坚持科学发展的一个例子。在政策促进和重大优质项目带动下,滨海新区已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石化工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支柱产业,资源、能源的“集约效应”和“节约效应”逐步明显。

        今年上半年,滨海新区成立“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主任宋雨燕告诉记者,很多企业有技术,但苦于找不到企业接收,有的企业有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却找不到技术。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正好提供了一个双方对接的平台。

        这个平台已经开始发挥作用。7月9日,中兴能源有限公司与天津滨海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这是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整合政府、节能监测认证单位、银行、信保、基金和排放权交易所多方资源之后,成功促成对接的首个低碳服务项目。

        曹妃甸:装上绿色发展引擎

        在曹妃甸工业区发展规划展示中心,一张循环经济示意图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钢铁工业高炉释放的低热值废气在实施压差发电综合利用之后,送至焦化厂用于焦炭生产,由此置换出高热值煤气送至钢铁厂用于原料烧结和轧钢;钢铁厂的工业余热经回收给煤化工和城市生活;工业废水经生化处理后重复使用,浓缩废水用于拌和原料,经燃烧消除最终污染……

        这是整个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的缩影。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曹妃甸在开发建设和产业聚集过程中,围绕现代物流、钢铁、化工和装备制造四大产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高效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标。

        “如果引资项目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既使投资再大、挣钱再多,我们也不允许落地。”曹妃甸工业局招商局局长王文忠说,2008年以来,被曹妃甸工业区拒绝的投资达100多亿元。为把好项目的“绿色关”,曹妃甸工业区还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门制定了主导产业的准入标准。

        同时,曹妃甸还把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在区域内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绿色增长新板块。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09年,上汽绿色能源汽车、锂源电动车动力总成等项目落户曹妃甸电动汽车城。按照规划,到2015年,电动汽车产业将成为以整车为龙头,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综合生产、配套服务,具有一流研发与成果转化能力的高端产业。

        “随着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聚集,曹妃甸的绿色发展之路将装上更加强劲的引擎。”王文忠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