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29日 星期三

    20年,两届亚运书巨变

    ——写在北京亚运会举办二十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王斯敏 《 光明日报 》( 2010年09月29日   05 版)
    备战广州亚运会的中国澳门龙舟队队员在训练前热身。队员全是业余爱好者,其中男队员以澳门消防队员为主。新华社发

        9月22日,一个牵动全体中国人亚运情思的日子。

        20年前的这一天,亚运圣火首次来到中国,在北京熊熊燃起;50天后,亚运圣火将再临神州,从广州映亮东方。

        从北京到广州,从熊猫盼盼的真诚期冀到乐羊羊的热情邀约,从“团结、友谊、进步”到“激情盛会,和谐亚洲”,两届亚运承载了中华民族崇尚拼搏、拥抱世界的情怀,更展示了一个泱泱大国20年来的前行与收获。

        体育健儿摘金夺银,全民出动火热健身

        9月18日,伴随着轻灵欢快的《鹤之舞》,“花游姐妹”蒋文文、蒋婷婷摘得第12届世界杯花样游泳双人自选赛冠军,实现了中国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喜极而泣的姐妹俩透露,下一个目标,就是广州亚运会——“金牌,我们来了!”

        这是新一代运动员们的心声,也是中华健儿征战亚运不变的呐喊。

        亚运会诞生至今,亚洲体育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而其中,中国运动员总是勇立潮头,一马当先。

        1974年,伊朗德黑兰亚运会射击赛场。随着25岁的苏之渤射出最后一发子弹,男子手枪慢射金牌花落中国。首次参加亚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摘得本届赛事首金,并最终列奖牌榜第三位。

        其后两届亚运会,中国队完成了漂亮的“三级跳”,在金牌榜上的排位一跃至二、再跃居首。

        4年之后的北京亚运会,中国运动员夺得183金、107银、51铜,共341枚奖牌,在新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上,中华健儿一举创下获金牌和奖牌最多的纪录。自此,中国的“亚运大考”得分越来越高。

        今天,中国已经连续7届位列亚运金牌榜第一。

        “从领奖台上走下来,一切从零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引用了中国体育界的一句行话。在他看来,加强人才培养与储备、搞好项目均衡发展,才是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而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更是体育之根本。

        此刻的广州,更是在亚运光环下倍添活力。“6年多的筹办,亚运理念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古都羊城正以‘体育之城’的全新姿态迎接亚运会的到来。”广州亚组委副秘书长刘江南说。据他介绍,目前,广州已拥有全民健身路径1600多条、体育场馆设施近2万个、群众晨练、晚练地点超过9000处,全市体育人口比例高达58%,远高出全国35%的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增“底气”,科技进步添活力

        1986年,北京中轴线北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亚运村等一批亚运工程破土动工。历时4 年、投资20 多亿元,这是北京继上世纪50 年代兴建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建设。高水准的建筑赢得了邓小平的赞许:“都说外国的月亮圆,我看中国的月亮也很圆嘛。”

        今天,在广州,一座气势恢宏的亚运城拔地而起,72座竞赛训练场馆遍布全市。

        两届亚运,都深刻地改变着城市面貌,给人民留下了巨大财富。不同的是,后者更多地打上了现代科技的烙印。

        真空垃圾回收系统、综合管沟、三维虚拟现实仿真系统……一整套数字化智能家居技术,铸就了一座高科技的亚运城;而有“表情”的广州亚运馆、跨度最大的“海螺”南沙馆、“变身”自如的奥体游泳跳水馆、开山劈石建起的飞碟训练中心……无不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亚运给予广州科技创新的机遇,而科技创新又赋予广州亚运新的光彩。希望广州借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向市民展示一场高水平、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科技部部长万钢对广州亚运寄予厚望。

        这背后,自然有雄厚国力为支撑——1990年的中国,刚刚在改革开放的路上迈开步子,而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三大经济实体之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裹挟下,中国今年上半年7.1%的GDP增长令世界称羡。

        今天,广州亚运不再为资金所困扰。随着经济实力的强盛和市场机制的建立,广州明确地表明要向市场索取,利用体育营销平台发挥市场优势。“在不违背举办城市合同的基础上,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我们能向市场多挣一分钱,就能少花市民一分钱。”很快,47家赞助商、超越30个亿的投资,托举起了广州“办一届规模最大的亚运会”的壮志雄心。

        打造一届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打造一幅智慧生活的新画卷,打造一个惠及全民的新未来,这是广州亚运会的历史使命,是中国20年变迁的时代呼唤。

        志愿奉献蔚成风,包容自信迎宾朋

        进入亚运时间,广州的城市表情定格成一个大大的微笑。

        挂上“志愿彩”,跷起“大拇指”,6万名亚运会赛会志愿者,2.5万名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50万名城市志愿者蓄势待发,如阳光般照亮羊城。

        “我是广州亚运会第0000033号注册志愿者。20年前,我作为运动员参加亚运会,20年后,我非常荣幸可以作为志愿者参加亚运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乒乓国手邓亚萍真诚地说。

        翻开广州亚运志愿者花名册,在北京奥运会上举起中国首金的女将陈燮霞、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等名人纷纷投身其中。而普通市民更是热情涌动,从年仅6岁的利婉华到81岁的周家祯,从家住广州的汉族小学生到5000多公里外的维族小朋友,不管身在何处,不论种族肤色,都用行动阐释着“一起来,更精彩”的亚运志愿精神。

        面对这一切,广州亚运会组委会特聘专家张清感慨万端。曾在北京亚运期间担任国家体委国际司一处处长的他,亲眼见证了志愿者制度在中国的起步。“北京亚运还没有志愿者一说,都叫‘义务服务人员’。那是志愿服务在中国的首次‘练兵’。”张清回忆,当时在册的“义务服务人员”达20万人,实际参与服务的则超过40万人。他们克服交通、食宿的不便,顶住疲累、饥渴的煎熬,摸着石头过河,犯过错、流过泪,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此后,“义务服务”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直至2008年,志愿者的微笑成为北京最好的名片。张清相信,在广州亚运会上,细致的分工、专业的培训、全面的素质,会让中国志愿服务再创新高。

        和志愿精神一起扎根在人们心中的,是包容失败、享受体育的全新理念。

        1988年汉城奥运会,当“体操王子”李宁鞍马比赛失误后,国内不乏指责之声。同样的凝重,笼罩着1990年的亚运赛场。当时,每一个优势项目的失利,似乎都被国人与运动员视为耻辱。

        20年的积累与历练,让我们的视野与心胸更加开阔;改革开放成果世人公认,金牌已不再是国力强盛的唯一证明。于是,变化产生了。当北京奥运会上“杜丽不哭”的喊声响起时,当郎平带领美国女排对阵中国姑娘赢得掌声时,中国的包容与自信,不言自明。

        “广州亚运会是一场大众的节日。体育最大的魅力,是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使公众健康快乐。看待亚运更应该跳出亚运,看到体育竞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广州亚组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伟玉的话,使我们对广州亚运有了新的期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