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学主楼,凝聚着全市人民崇文重教的爱心。”五邑大学党委书记王克介绍,1983年9月,江门市决定创办五邑大学,但当时政府财力有限,于是全市人民和海外侨胞一起,捐资2800万建成了教学主楼。
江门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丰沛的侨乡文化、异域风情的碉楼文化、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还诞生了灿若群星的历史文化名人。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江门十分注重挖掘独有的人文资源,传承历史文脉,培育城市的文化品格,塑造崇文重教的人文精神。
保存城市记忆,提升文化品位
“文化,是一个城市灵魂和品格的象征,对市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江门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海说,“近年来,江门市发挥侨乡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文化名市建设,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
“这几年,江门着力挖掘城市故事,保存城市记忆,能使我们的城市更有品位和历史纵深感。”江门市文化局局长吴多鹏介绍,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江门市的野外调查队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707处,其中新发现1628处,成果丰硕。江门市还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升级。目前,已建立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项目18个。崖门海战流传故事、新会古典家具、金声狮鼓制作技艺、台山大江传统家具、新会陈皮等5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全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15个。
与此同时,江门市大力推进文化载体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活力。2008年,江门成立了省内首个文化基金会——江门市五邑侨乡文化基金会,扶持文化设施建设和文艺精品创作。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00亿元,约占GDP比重的7.6%。
弘扬侨乡文化,培育文化新人
去年“十一”,江门开展万名青少年朗诵梁启超的名篇《少年中国说》活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些昂扬励志的语句再次激荡了广大青少年的心灵。
在江门这块养育了梁启超等文化名人的土地上,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世代相传。江门市教育局局长李霭康介绍,江门市非常注重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选取侨乡优秀文化中生动、活泼的内容,推动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编写了《文化江门》等教材,将侨乡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并通过举办“学习中华经典,争当君子少年”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征文活动等主题实践活动,使优秀的侨乡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之中,逐渐形成了体现侨乡文化特征的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同时,江门注重大力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成立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组建了由85名在职人员及“五老”组成的江门市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112名各学校政教主任及教师组成了未成年人禁入网吧法制教育队伍,为青少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近年来,江门人又把这座城市中最好的土地、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献给了华侨华人博物馆。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这里安放着一个城市的灵魂,这里体现着一个城市的重量。
推动道德建设,凝聚城市精神
利用优秀的侨乡文化资源和侨乡文化精神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江门创文的一大特色。在江门,众多的侨乡历史文化资源如开平碉楼、梁启超和司徒美堂等名人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侨资企业和捐建的学校、医院、图书馆和文化站等,都诠释了侨乡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雕塑着侨乡人的精神世界。
2009年11月起,江门市创文办在全市开展了侨乡文化精神的大讨论活动,市民踊跃参与,最终归纳提出了“爱国爱乡、崇文乐善、开放兼容、和谐文明、创业拼搏”的侨乡文化精神,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各行各业更把弘扬侨乡文化贯穿到了日常工作中,如“爱在江门”十佳人物道德模范和创业模范的评选活动、创建星级诚信示范店活动、创文金点子大赛、“移动大拇指”行动、“文明城市、温馨家园”系列摄影大赛、文明论坛、文明春风进企业等一系列活动。
时至今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理念受到江门159万市民衷心推崇。围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江门市开设了“江门学习论坛”、“五邑文化讲坛”、“读书讲坛”、“青年论坛”等一批论坛。市民读书氛围浓厚,今年开展了“全民读书活动”,包括演讲比赛、名家读书论坛、书香企业(校园、家庭)评选、侨乡书香节、江门书展等18大项活动,预计全年参与的市民将达数十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