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22日 星期三

    论中原崛起 话科学发展

    ——中原经济区座谈会发言摘登

    《 光明日报 》( 2010年09月22日   03 版)
    中原经济区具备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能力
    魏后凯(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构建中原经济区,并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河南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区,涉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不是河南省自己的事,而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事,是河南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贡献。从这个层面看,它已经有条件、有能力上升到国家战略。
    中原经济区应该成为中部地区承接战略转移的先导区,河南承接产业战略转移的条件相当好。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崛起,成为支撑中部崛起、引领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必须在中西部构建一批新的增长极,支撑未来中国稳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中原经济区的定位应该是“一个基地、三个区”。一个基地,就是“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三个区,第一个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区”,河南不应该单一定位为粮食主产区,还要成为粮食的储备、中转、交易中心;第二个是“全国新型城镇化的试验区”,河南省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却很低,所以保护耕地的任务很重,必须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是集约型的、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道路;第三个是“华夏文明传承的核心区”,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多中心的,但是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
    国家“十二五”规划应突出中原经济区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河南是中国农业生产第一大省和人口第一大省,如果河南还没有富起来,说国家已经富起来了,那是说不通的。因此,中原地区作为中部地区最主要的部分,它的发展规划应放在国家规划的层面来考虑,特别是现在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
    中原经济区构建,首先应考虑发展战略的规划如何更合理,现在有两种性质的规划,一种是市场主导下的规划,一种是行政力量主导下的规划。我以为中原经济区应该基于市场经济基础上。要做这样的规划,就要研究本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这样形成的经济区,不是用行政权力捏合起来的,而是由类似的资源禀赋、类似的产业结构,由比较详细的历史文化传统、比较紧密的经济联系区域结合而成的。这样的经济区要繁荣发达,中央应该有一定的政策来支持,这样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
    其次要明白,在规划完了之后,河南要的是什么。广东最近要的就两条,一是粤港澳一体化;另一个是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对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所以,能拿到好政策对发展河南是很有好处的。
    再次还要明白建设经济区重点应该做什么。经济区是靠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组织起来的,所以城市的产业功能构建非常重要。大、中、小城市,功能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大城市是服务业的集中地,比如金融、物流,中小城市是制造业的集聚地,必须发展很多专业化的、分门别类的制造业。因此,要使得地区的城市起到带动作用,就要发展这些产业。
    中原经济区战略符合河南实际
    宁吉喆(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在河南的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规划中,我非常赞同中原经济区建设强调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是符合河南实际的。
    中部崛起不仅是主观设想,而且是客观趋势。在中部崛起的大盘子里,中原经济区处于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位置,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原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最近我到连云港调研,了解到连云港目前进港口的货物,60%来自中西部地区,而其中又有超过60%来自河南,这说明连云港超过36%的货物都来自河南,这个数据佐证了河南发展的带动辐射效应。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与需求相衔接,在中、东、西部发展定位中进行再研究。现在发展比较快的地方,一种是靠辐射带动需求,典型的就是内蒙古,依靠环渤海的大市场快速发展;一种是靠自身滚动的需求,典型的就是四川省,四川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它就靠着这个市场发展起来了。河南靠什么呢?应该结合这两个方面的经验,既要面向东南部地区市场需求,也要面向中西部地区的需求。
    中原经济区要找准特色、苦练内功
    杨宜勇(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现在的区域规划越来越多,怎么能突出特点成了各个规划首要考虑的问题,找准自己的特色、科学定位十分关键。构建中原经济区,河南最需要做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省情,从实际出发,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与此同时,经济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和努力,并注重与周边地区的良性竞合,因此河南必须做好自身工作,练好内功,真正能在中原经济区中发挥核心区作用,对周边省市形成带动和辐射。
    目前,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还欠缺经验。河南和整个国家的国情近似,农民多、农村地域辽阔、农业比较薄弱。我认为,做好“三农”文章,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最大特色,也是应当首先被考虑的。如果“中原经济区”率先在“三农”问题上去试验,率先得出成功经验,将对整个国家“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示范作用,也在其他区域经济规划中脱颖而出。
    此外,我建议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构建好内部体系,明确核心区、支撑区、辐射区。中原经济区应该是区别于行政划分的,在这个区域生活的人应该有一个价值认同、有内在的经济联系,形成内生的生命力。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优质化服务,不断创造出推动发展的新鲜经验。
    河南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陈栋生(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协会顾问、研究员)
    从全国来看,河南的地位其他省份无可替代。
    其一是人口大省,是中国惟一的人口过亿的大省,占全国总人口的1/13,占整个中部的1/4还多;其二是国家重要的粮食核心区,担负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其三是地处中国之中,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区位优势。因此,河南的发展关乎中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河南周边地区陆续隆起:纵向看,中原地区早已呈洼陷之势;横向看,西边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很快,东边的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去年6月获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战略,几年内苏北地区也将快速隆起。加之近年来中部六省中四个省都已有经济区规划,如果不构建中原经济区,河南势必成为发展洼地,中部的塌陷会成为国家的“心腹之痛”。
    要做好构建中原经济区工作,关键在于“洗脑子”。要改变发展思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向科技创新要成效。这方面,产研结合非常必须,河南的高校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以及河南省科研院所,要和企业联系起来,和具体的生产联系起来,使产学研用充分结合,发挥科技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中原经济区要成为中部崛起的脊梁
    毛汉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在全国连续多年排名第五位,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中西部任何一个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现在已经具备了发挥重要作用的条件。此外,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优势。可以说,河南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目前已完全具备了建设经济区的条件,把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让这个区域成为中部崛起的脊梁势在必行。
    我们最近做了一个调研,通过对河南周边七个省会城市进行研究,通过对包括GDP总量、人均水平等十个指标的定量分析后发现,以郑州为中心的周围就客观存在一个中原经济区。这个区域以河南为中心,包括山西、河北南部、山东的西部菏泽、江苏的徐州和宿迁,以及安徽的亳州、阜阳、淮北等。河南的GDP在中国居第五位,在中西部是第一位,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已超过中西部任何一个城市群,具备了发挥重要作用的条件。
    河南要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把郑州搞成一个全国流通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郑州是全国八大铁路枢纽之一、全国七大公路主枢纽之一、全国三大邮政中心之一、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要利用这些优势,把物流、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都搞起来。
    中原的发展在全国举足轻重
    李兴山(中共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教授)
    中原的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区域处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快速健康发展对中国意义重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点也即是其发展的难点,一是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就全国大局来看,当前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农村,最薄弱的地方往往也是潜力最大的地方,如何搞好产业布局,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大有文章可做。河南如果在构建中原经济区过程中能走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成功路子,将对我们国家破解这一发展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要注重搞好文化建设,要将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文化相结合,以实现真正的文化繁荣。
    发展的外因固然重要,但最核心、最关键的还是内因。因此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发展的主体,让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不断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培养他们的创业观念和商品意识。河南的一亿人口就是河南的最大财富,是河南的力量和优势所在,一个小问题乘以1亿就成了大问题,同时小潜力乘以1亿也就成了大潜力。
    中原地区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张军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在承担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这一宏观战略任务上,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地区的优势最为明显,如果规划到位、政策到位,经过努力,中原地区必将成为未来10-15年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这一区域的条件和基础都比较好,关键在于怎么规划、怎么支持。应抓住中原经济区这一区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功能定位。对于中原来说,一是农业很强,二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此外还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人口密集,消费潜力巨大,基础设施较好等等。因此中原经济区的定位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它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更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示范区域;既是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地。
    应该进一步明确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和特点,要把中原经济区分成主体区域和外围区域,规划主要立足于主体区域进行,这样可以减少难度、更便于操作。此外,不但要讲中原经济区和河南省的定位及关系,还要讲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定位和关系,中原城市群应该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点和核心所在。河南是中部崛起的主体,如果河南发展的速度不快、发展不健康,那么中部崛起就无从谈起。
    规划中原经济区对区域协调发展非常重要
    袁喜禄(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
    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作为区域协调来说,中原经济区的构想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国家正在研究起草“十二五”规划,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更为紧迫,所以支持内需战略的空间开发格局变得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更加强调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在空间上如何更好地促进均衡发展,这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构想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区域”的理解有两点:其一是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构想,全国大的空间布局怎么做好,这是一个大的空间战略;其二是强调注重区域经济,即随着经济战略布局、发展模式、区域建设的变化,在内陆地区建设经济区,这就要考虑如何开发内陆,如何在中西部培育更多区域经济增长极,拓展内需的空间。
    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转型显得更为紧迫。现在是处在研究起草“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支持内需战略的空间开发格局越来越重要。如何更好地落实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十二五”规划要在这方面有新的延续和落实。制定“十二五”规划,就要考虑如何与20个区域经济区衔接的问题,比如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在“十二五”规划里面要有更好的体现和考虑,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任务。
    应结合“十二五”规划来构建中原经济区
    周绍朋(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原主任、教授)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一定要结合“十二五”期间整个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来构建。“十二五”期间,整体的发展主题应该是“战略转型、结构调整、科学发展”,构建中原经济区,一要围绕这个主题来调整河南的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在郑州和郑东新区大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二要在构建中原经济区过程中,注重公共服务水平的尽快提升。中原地区基本上是农业地区和以资源挖掘开采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地区,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比较低,与此相伴的政府财力较为有限,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比较欠缺。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河南,靠中原地区、中部地区的力量是不够的。
    因此,构建中原经济区,一是中央要把它纳入规划;二是国家要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体系,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基础上对中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三是注重发挥中原城市群的带动辐射作用。以郑州或郑东新区、郑汴新区为中心发展城市群,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布局。郑州的南面有许昌,东有开封,西有三门峡、洛阳,这个布局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现在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搞好区域和产业定位,努力提高整个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

        背景

        上至国家层面,下至一个地区,其发展道路的选择,一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二要立足当地和时代发展的基本实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原地区如何崛起?9月5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对河南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进行了座谈研讨。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的60多位领导与专家参加了座谈会。本报今日特摘要刊发部分专家的发言观点,以飨读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