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而且是个法律问题,需要我们制定和完善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法律,促进公正执法,完善民生权利的救济途径等,以进一步促进民生问题解决。
民生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而且是个法律问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劳动的权利、休息的权利,等等。这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宣示了民生问题所具有的法律意义,同时也提供了解决民生问题所应该具有的途径。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法律保障,这是因为:
第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民生问题已不能简单等同于丰衣足食的追求,而涉及到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包括生存权、劳动权、受教育权、工作权、休息权、健康权等合法正当权益的维护,而且还涉及与社会经济相关的政治生活问题,如信息公开、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制度以及社会对于困难群体的关注和关怀等。因此,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法律的贯彻实施是尊重和维护民生权利,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第二,法律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在现阶段,我们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合理抑制关系百姓必需品的食品价格、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在全国农村实行免收学杂费的义务教育等,都需要通过完善税法、劳动法、价格法、社会保障法、住房保障法、义务教育法等使之实现。
第三,民生问题的法律解决是法治社会具有的方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对民生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行政方式和措施。尽管这些措施具有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但不能形成有效的规则,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一个法治国家,不允许超规则之外的规则出现,所以,只有将与民生相关的问题上升到法制规范的层面,通过法律的途径,才能真正使民生问题的解决得到有效保障。
法律在民生问题解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法律能够为民生问题提供一种和谐、规范的解决途径;另一方面,法律巩固民生问题解决的成果,促进相关民生问题的解决。认识到法律在保障民生问题中所具有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制定和完善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法律,促进公正执法,完善民生权利的救济途径等,以进一步促进民生建设。
第一,要制定和完善与民生问题相关的法律。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中心保障民生问题的法律体系,如《食品安全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残疾人保障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此外,还有社会保险立法、社会救助立法、社会福利立法、住房保障立法等与民生问题相关的法律也已提上立法日程。我们在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民生问题的立法中,特别要注重解决这样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分配公平;二是通过立法保障政府对民生建设的投入;三是要在制定与完善民生建设的法律中,注意克服部门立法、权力部门化问题,以保障法律规则本身的公平。
第二,加强民生问题的执法力度。民生问题的根本在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而对公民权利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对权力的滥用。因此,依法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权利,维护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救济权等。这是行政执法机关应该坚持的原则,而且,还要真正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以实现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完善民生问题的法律救济制度。困难群众往往基于在经济实力、法律知识欠缺等方面的原因,其诉求往往不能通过法律的正常途径得以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根源。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如法律援助制度、立案制度等,拓展法律救济方式,使困难群众在民生问题上得到公正、公平和及时的救济。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