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山楂树之恋》热映,引起热议。影片以纯净之美,将扼杀人性时代的美丽爱情拍得诗意而悲情。特殊年代下这份“没有得手”的爱情,因了对肉欲的间离,越发显示出悲情的力量。其实“得不得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爱情的质地。“无条件的付出,以及一辈子不变的信念”——其中两个关键词“无条件”和“一辈子”,击中了现代人的命脉。
无论这是“张艺谋的刻意回归之作”,还是“一不小心又被他踩到了点上”,我们有理由给张艺谋鼓三下掌。近乎白描的写实,返璞归真的风格,成本不高的制作,新人亮相的推动,呈现出一部现实主义艺术片的基本特征。而在艺术以外的内涵层面,影片给观众以充分的想象性解读,解读中的主流,似可概括为:物欲汹汹下的真爱渴望。
一个“文革”年代的爱情故事,何以被当下年轻人热议?仅仅是因为“老三太完美了,堪称中国的情圣”(作家苏童评语)?不尽然。老三确是情痴,但他的完美不为其他人,只独独为静秋,他所有的好只因为一个原因:他爱静秋,用他的所有能量深深地爱着,不图回报。当爱一个人胜过爱自己,当把对方的命运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窃以为就摸到了爱情的真谛。而静秋的回应也是如此,当她穿着红衣服在老三临终的病床前大放悲声的时候,你会深刻感到,她的爱情是没有杂质的。小说《山楂树之恋》的腰封背面写了一句话:所有的男人都想娶静秋,所有的女人都想嫁老三。为什么?因为老三和静秋的爱情里,没有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物欲横流,没有类似“搞定房子才能搞定妻子”的“全民共识”,没有“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面笑”的价值取向。
当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伴着物质至上的滚滚红尘席卷大地之时,纯净简朴的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与我们渐行渐远,放眼望去,不见“仰望星空的人”,只见“俯视红尘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解读对《山楂树之恋》的热议,不妨看作是对美丽人性、对健康价值观、对重建幸福感的执着呼唤。人们津津乐道于影片展现的“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和“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而驱动热议的潜藏动力,乃是发自全民的集体无意识呼唤。社会终要回归到“宁可在自行车后面笑,也不愿在宝马车里哭”的常识——“笑”是什么,是价值体现、幸福感强、人生美丽的外在表现,它的内核应是最纯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