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回到北京几个月了,但我的心始终放心不下,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玉树的孩子们是否已从伤痛中走出,步入正常的学习?在我心中,千里之外的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循着自己的心声,参观了玉树抗震救灾主题展览,重温了那段难忘的战斗历程。
玉树,美丽的三江源,迷人的藏风情,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她的满目疮痍令我心痛,她的坚强不屈让我感动,她的淳朴豁达深植我心。地震发生后,我和军队的新闻工作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用镜头、话筒和纸笔记录下一幕幕撼天动地的感人场景。身临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我们亲历了救援的悲壮,见证了人性的光辉,感受了祖国的强大。
站在展板前,我看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现场指挥、体察灾情、关怀民生的场景,耳旁重新响起孤儿学校的孩子们“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的清脆童音;移步向前,我看到了救援现场猎猎飘扬的红旗、官兵用鲜血书写的战书、手刨废墟磨烂的手套、受救群众赠送的锦旗,耳边响起官兵“把艰难困苦踩在脚下,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的铮铮誓言。
驻足一幅幅撞击灵魂的照片,思忆一个个刻骨铭心的场景,我难忘与我患难与共、共克时艰的军队新闻工作者。灾情发生后,他们临危受命,闻令而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冒着高原缺氧、气候恶劣、余震不断的危险,肩担手提各种采访设备,奔波在各个救援现场。特别是地震当晚赶来的8名军事记者,来不及准备个人的御寒衣物和抗反应药品,背着大大小小七八个包的采访发稿设备,直接从工作岗位赶往机场,边开进边发稿。到达灾区后,他们顾不上严重的高原反应,在寒气袭人的夜风中小步快跑,在废墟瓦砾间踉跄前行,现场采访报道各个救灾点的最新实况。在灾区的日日夜夜里,他们冲锋在前,哪里有危险就冲向哪里,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在身体损耗极大的情况下,经常熬通宵赶稿子,点篝火取暖,靠吸氧缓神,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准确、权威、生动地展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形象。难忘你们,我的战友!
地震过去数月了,但我的心一刻也不曾离开那片战斗过的地方。驻足展厅,我牵挂着依偎在总书记怀里的小学生卓玛和她的同学们,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怎么样?牵挂着震后在部队医院降生的第一个藏族婴儿小查多,他吃得好吗?长得壮实吗?牵挂着哈秀乡的才仁老师,我为他们师生拍的照片收到了吗?还牵挂着结古寺、文成公主庙的修建,隆宝滩、赛巴寺景区的恢复,以及格萨尔广场的灯光、赛马场的设施……太多太多的牵挂和惦念,让我难以释怀。我的心已经与玉树紧紧相连,今生不会离开!
(本报记者 李可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