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9日 星期日

    一个好人的十万里路

    ——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郭明义的故事(上)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9日 03版)
    郭明义(右一)在献血车上。 本报记者 程伟光摄

        出门时阖寂无声,这是凌晨五点。从家到鞍钢齐大山铁矿采场,郭明义要走上一小时。作为采场公路管理员,他脚下的路就是他的工作对象,十五年来,他走过的路超过十万里,相当于四次“长征”。

        照例要和路边准备早餐的馅饼店老板李艳丽打一声招呼。他不在外面吃早餐,只是习惯向每一个遇见的人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好处。2007年,在数次攀谈之后,李艳丽成为捐献志愿者,也成为郭明义1700名捐献“队伍”中的一员。

        每天提前两个小时到岗,郭明义总能碰到值夜班工友。夜班电铲司机张国斌的女儿四年前患了白血病,郭明义曾拿着自己写的倡议书走遍齐矿70个班组,筹集了三万元捐款和六百人的干细胞血液样本。这是由他发起的八次大规模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之一。

        朝阳初升。33台“电动轮”正在作业。二层楼高的大型运输汽车陆续经过郭明义身边,每一个都不忘向他鸣笛致意。这里处处写着他的故事,几乎每一个人都是郭明义无偿献血志愿者应急服务大队、郭明义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或者郭明义爱心联队的一员。鞍钢,不愧是出过雷锋、孟泰两个英雄的地方。

        十五年里的普通一天,四十公里长的采场公路盘旋迤逦,晨光将郭明义的影子拉成大写的“人”字。

    热血之路:20年献血6万毫升,足可装满六个水桶

        苏震,鞍山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2007年5月他和同事到齐大山铁矿现场采集志愿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样本,眼前的景象让他既震撼又诧异。

        震撼的是采血车前的长队足有数百人之多,这种捐献规模在鞍山这样的城市非常罕见。诧异的是除了穿着齐矿工作服的工友外,志愿者里还有邮局的员工、食堂的大师傅、普通的市民。矿山采血,他们是从哪儿听说的?

        他拦住了一位大姐,“您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了解么?”

        对方笑了:“咋不了解?郭明义都给我讲过好多次了。他让我做的事,肯定没错儿。”

        这句话几乎可以代表现场每一个人的心声。

        在齐矿,无人不知郭明义。1990年他开始义务献血,20年来已经收获了54本献血证;2002年,他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他又成为鞍山首批遗体(器官)志愿捐献人。

        每年两次全血捐献、每月一次血小板捐献,雷打不动。二十年来,他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血量的十倍,如果灌装进矿泉水桶,足足可以装满六桶。

        鞍山市中心血站的每一个医护人员都知道郭明义的血型。除了定期捐献全血和血小板,郭明义还是无偿献血志愿者应急服务大队的成员。所谓应急,就是如遇危情,随叫随到。

        一次,正在整修采场公路的郭明义忽然接到中心血站电话:一位患了严重溶血症的孕妇生命垂危,急需O型血小板。从早晨五点一直工作到中午的郭明义饭也没顾上吃一口,就急匆匆赶到血站。成人一次一般捐献一个单位的血小板,但郭明义这次破了例:“抽两个单位吧,还有孩子呢。宁可浪费了,也要保他们母子平安呐。”

        血小板采集一直到下午两点结束,母子俩得救。中心血站副站长李莎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找郭大哥,任何情况下他都是必定能来的一个。”

        2006年底,工友张国斌的女儿被查出患了白血病,郭明义第一时间就冲到了医院。他把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给了张国斌:“你一定挺住,我给你想办法。”

        语气异常坚定,近乎绝望的张国斌心里透进了亮光。但他还不免疑惑:郭明义也是普通工人,他能有多大力量为我解决这么大的事呢?没想到几天后,郭明义给他送来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三万元钱——这是他在采场募捐的成果。

        让张国斌吃惊的事还在后面。郭明义起草了倡议书,开始一个班组一个班组、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地跑,动员大家参加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活动。一首《爱的奉献》,他用颤抖的声音唱遍了齐矿70多个班组。

        参加干细胞配型的人越多,孩子得救的希望就越大,郭明义心里憋着一股劲。在鞍钢,一个车间200人,一间工人浴室就可以容纳近百人。郭明义下班后就到浴室给工友们义务搓澡,搓一个,就宣传一个。

        人家不热情,他将心比心:“要咱家孩子遇到这事儿,你说愁不愁,伤不伤心?”

        人家有顾虑,他就拍拍自己:“我献20多年血了,干细胞早就采集过了,身体不还是‘刚刚地’?”

        他联系了鞍山红十字会和中华慈善总会,走进了鞍山电台交通频道的直播间,呼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声波里难以抑制的数次哽咽,听者无不动容。

        前后三次、规模六百多人的捐献活动终于成形。就像一个奇迹,孩子终于与一名志愿者配型成功。“郭大哥干事就是有这股韧劲。”张国斌对记者说时,泪水难抑。

        2008年底,郭明义获得“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和“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称号,而他带领的“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无偿献血应急服务大队”正蓬勃壮大。迄今为止,他已经先后八次组织大规模造血干细胞采集活动、七次无偿献血活动。

        “鞍山市共有5000多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其中1700多人是通过郭明义动员参加的。”苏震说。

        “如果我们急需大量血液,采血车就会直接开进矿业公司院里。”李莎说。

        在鞍钢,郭明义的热血已然熔铸成了一面旗帜。

    奉献之路:28年总收入,捐出去了一半

        曲卫君,一个人把孙女拉扯大的老人,2006年在鞍山希望工程办公室里见到郭明义时,几乎呆住了。

        “我猜想给我孙女捐钱这人,不得是个老板啊,至少也得挺富裕的。进来一瞅,这人一身劳动服,穿着个大头鞋,裤子后面还有个补丁。我这眼泪一下就下来了。”

        现场加上她,共有十个贫困儿童的家长,都是郭明义同一批资助的对象。人们的表情都和曲卫君一样错愕,“省吃俭用地给我们捐钱,这人得多大爱心啊。”

        有人给郭明义算了一笔账:到鞍钢工作28年,累计收入大概29万,这些年光给灾区、困难工友、失学儿童的捐款就有一半,他怎么能富裕起来?同事刁莹说,“我从没见过郭师傅不穿工作服的样子。”除了工装,他所有的家当是两条牛仔裤和一件红色运动上衣。住房是八十年代的一居室,只有四十多平米。女儿郭瑞雪的床摆在门厅里,几乎抵着房门。

        他有时出手相当“阔绰”。自行车送出过三辆,都是因为贫困孩子上学急需;电视机送出过三台,一台是给了厂里需要看新闻的班组,一台给了一个齐矿的老工友,还有一台是给了一个想看电视的农村孩子,连着电视柜一起拉走。手机送出去几部已经记不清了,衣服、帽子、鞋子、手表、台灯、书本等等小物件更是数不胜数。他现在看的电视,是团市委赠送的,上面特意贴着标签“固定资产、不得捐赠”;他现在用的手机,是2007年齐大山铁矿奖励的,也明确“规定”不能捐献。

        有时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他不抽烟、不喝酒、几乎不花钱参加任何娱乐活动,甚至常常克扣自己的饭钱。2009年的一天,妻子孙秀英发现他下班回家,突然发现放在厨房好几天的两个干馒头没了。一问之下,才知道让郭明义给吃了。原来那一个月他天天中午不吃饭,以便每天省下五块钱。五十岁的汉子嗫嚅地向她解释:“又资助了一个小孩,我想给他攒点钱。”

        老有人说他是傻子。调房机会已经放弃多次了——想成全别人,也想守着这条路。节日发的粮油、高温作业发的降温饮料,从来没有碰过自家的门槛,拿到手就送到困难工友或资助对象家里。捐工资、捐奖金、捐补贴、捐慰问金、捐慰问品。他已经不止一次听人家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当面埋怨他是个傻子,他也就语气淡淡地回答:“嗯,我就是傻子。”

        他内心出人意料地丰富细腻。在齐矿采场一线,他是仅有的既穿工装又戴眼镜的人,而工友们几乎每一个都读过他写的诗,听过他的朗诵。齐山采场红日喷薄,郭明义俯瞰道路纵横,为记者们朗诵艾青的名作:“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周围机器轰鸣,竟然掩盖不了他的声音。

        孙秀英最喜欢的还是郭明义自己写的那首《常被感动》:“我常被感动,在爱里,在梦里,在情里,在歌里。”二十多年相濡以沫,她能看懂郭明义每一点心思、读透郭明义每一句的意思。那天看到郭明义吃剩馒头,她“难得地”发了一次火。自那天之后,她就每天中午回家给他做午饭。

        站在简陋的家里,手上戴着郭明义送她的礼物——一枚28块钱的戒指,她再三被疑惑的记者问起这样的问题:就没有埋怨?就没有委屈?她看了一眼丈夫:“我没觉得委屈,做人对得起良心就行。”沉默了一会,她微笑着轻轻补了一句,“反正我就觉得,跟老郭过挺踏实。”

    爱心之路:只有一个女儿,却要准备180份学费

        凡凡,鞍山市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把郭明义给她买的文具摆满半张床。她向记者说起她的梦想:“我要好好学习考大学,将来把一半工资都给郭大爷。”就好像这样还不足以表达她的感情一样,孩子又“豪迈”地补充了一句:“我还要带郭大爷去美国旅游。”

        就在今年,郭明义从鞍山电视台的节目里知道了这个坚强的女孩。11岁的孩子为瘫痪在床的母亲做饭、洗澡、伺候大小便,独立撑起了一贫如洗的家。他看完节目就马上联系了凡凡,要资助她直到完成学业。

        又是一个漫长的承诺,凡凡成了郭明义180个“儿女”之一。

        1994年,郭明义开始参加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爱心长路一走16年。他唯一的女儿郭瑞雪已经长大成人,在南方某著名高校读大学。而他肩上,还担着180个孩子的重量。

        要有多么绵密细腻的内心,才能体贴到每一个孩子的每一点需要。8月30日,凡凡要开学了,郭明义自己念叨:“孩子要开学了,也不知道有没有本儿,有没有笔。”他买了一大摞演草本、作文本、英语本给凡凡送去,孩子一见面就抱住了他:“郭大爷,我正愁没有本子呢。”

        9月6日,刚刚去福州大学报道的小飞打来电话。郭明义在电话里问:“上次你和我说母亲眼睛不好,你走了她有没有人照顾?家里有事一定要和我说啊。”

        9月7日,郭明义爱心联队再次和曲卫君见面,商量为她们祖孙俩找房子的事。一个孩子后面是一个家庭,郭明义觉得自己的责任,远不止资助一个孩子那么简单。

        他和孩子们无话不谈,但从来不提起自己的家庭情况。罕有人知道他住在四十平米的老房子里,便服不超过三件。连鞍山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员工都心疼他:“郭大哥,现在咱们鞍山义务教育政策已经贯彻很好了,很少有孩子因为拿不起学费上不了学了,你不能总这么苦着自己。”郭明义回答,“学费不收了,孩子的餐费、生活费怎么办呢?他们想买点书怎么办呢?”他一如既往。

        是他的“儿女”,都“继承”了他的基因。数百封全国各地孩子写来的信件记录着这位精神上的父亲对他们的影响:

        “郭叔叔,我一定刻苦学习,将来成为一名工程师,做一个像您一样有爱心的人。”

        “郭大伯您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是您一直鼓励我知难而进。”

        “郭大爷,您给我那本书我已经看完了,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学会了要像雷锋那样助人为乐、舍己为人。”

        “郭大爷,您给我的书我看完了,虽然里面有许多字我不认识,但我也知道雷锋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好人。”

        是他的“儿女”,都知道回报他的方式。资助的孩子中,有人已经读完大学,并且找到了收入丰厚的工作。有记者问他:“他有没有报答你啊?”

        骄傲写在他的脸上:“当然啊,这孩子从读大学开始每年都献血。”所谓回报,郭明义自有定义。

        2009年,他获得了辽宁省实施希望工程20年突出贡献个人称号,在获奖的十二人中,他是唯一的普通工薪阶层人士。

        实至名归,人们开始称他为“雷锋传人”。有人专门总结过他和雷锋的相似点,缘分之深,让人惊讶:都是鞍钢职工、都曾当过汽车兵、都在部队上光荣入党、甚至连接兵的老首长都是同一位。他1981年就被评为“学雷锋标兵”,而至今,他家里都保存着一本雷锋日记。太多人问过他,“你觉得自己和雷锋像么?”

        他答,“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在做一些普通的事情。我做了这些事情晚上就能睡好,走在路上就很踏实。我没有达到雷锋那么高的境界,但我希望自己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离他越来越近。”

        路在脚下,也在心里。

        郭明义,行者无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