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9日 星期日

    “活雷锋”郭明义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9日 01版)

        郭明义与雷锋,“缘分”至深。当兵时,同属一个军区、同一个兵种;工作时,都在鞍钢,都是矿山。

        他和雷锋一样,从一个人默默“做好事”开始:15年加班加点,累计15000小时;20年无偿献血,累计6万毫升;前后捐款12万元,资助180多名特困生。也和雷锋一样,在潜移默化中带来了巨大的道德示范效应: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倡议,600多名矿业职工参加;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1700多名矿业职工响应;千余名特困生在他的呼吁下获得资助,国内人数最多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在他的组织下建立。他使得身边许多人成为生产骨干、业务模范、希望工程支持者、造血干细胞和眼角膜的志愿捐献者。爱心接力,从一个人开始,到百千万人未竟。

        在雷锋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一个转型期的社会正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考验:功利与道义的博弈,物质与精神的分野,利己与利他的较量,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虚名与浮利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的道德。而我们,既在嘴上叹息雷锋已过时,又在心底更加迫切地呼唤着这个年轻人的名字。一个好人仍会被称为“活雷锋”;一个出色的劳动者会被称为雷锋教师、雷锋司机、雷锋交警;一个杰出的团队会被称为雷锋班、雷锋组、雷锋街道、雷锋集体;一个守护雷锋精神的城市会被命名为雷锋城;我们从未忘记3月5日是什么日子,而遇到失德失范现象仍然要扼腕:“哪还有雷锋?”“雷锋”已经进入语汇、构成意义、表达诉求,指向一个普遍认同的境界和美好的旨归。所以,当看到郭明义,我们再次放下心来。雷锋不死,他的精神仍然生长在我们的社会中,虽不张扬,却始终顽强。

        郭明义,是深怀党性原则的优秀党员,是助人为乐、公而忘私的道德楷模,是拥有高尚品格和情操的“大写的人”,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从更深的层次讲,他和雷锋一样,向我们提示了社会道义的高度和可能性,并以个人方式为和谐社会提供了注脚和释义。雷锋在郭明义心中播下了种子,而郭明义赋予了雷锋精神更鲜明的时代性。正是在他们手中传递的薪火,在不同的时期、以相同的方式注入了整个社会,塑造国民性格、熔铸时代精神。所以,慢说雷锋精神已经走远,大时代中的两个平凡人物,其实始终代表着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与体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