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涟水县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576元,而从2006年开始,涟水农民人均收入以13%的速度稳定增长;过去,涟水县委门口上访的人络绎不绝,而今敞开的县委大门一年迎不来几个上访者;过去,涟水人只知道“孔雀东南飞”,而现在涟水人乐呵呵地在家门口创业——
曾几何时,在苏北腹地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县,这就是淮安涟水县。在这里,每天到县委大院上访的人排成了长龙。
然而近几年,这个县发生了巨变,走上了富裕、和谐之路。如今,县委大院敞开大门对所有人开放,却几乎没有上访的人。
涟水人自豪地把这种变化概括为“涟水之路”。
让老百姓先富起来
在今年淮安市的排行榜上,曾经一直“拖油瓶”的涟水县让人刮目相看:8项指标增幅名列第一,另有4项进入前三名。涟水人说,这离不开县委领导正确的决策定位。
涟水的发展变化是从观念更新开始的。2006年,李卫平从苏南调任涟水县委书记,上任伊始,他就对涟水进行了重新定位,“作为江苏这个发达省份的一份子,涟水应该定位为‘发展中县份’,而不是人们常说的‘欠发达地区’,只要联系县情实际、追求又好又快,涟水完全可以跨越赶超。”
但摆在涟水人面前的形势仍很严峻,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低,2005年,涟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576元,在江苏省诸多县中垫底。经过深入调研,涟水县委领导班子达成了共识:农民落后的根子是镇村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就业渠道不宽,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工业第一方略、项目第一要点,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路子。
实地参观了涟城镇中小企业创业园,记者对涟水人的决心有了现实的认识。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而现在已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产。“乡镇创业园带来了‘政府得税金、村里得租金、农民得薪金’的多赢效果,加快了老百姓致富的步伐。”涟城镇党委书记姜杰说。
记者了解到,像涟城镇这样的创业园,全县还有26个,即便是一些偏远乡镇也有了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一批工业特色镇和工业亿元村脱颖而出。今年上半年,涟水县乡镇创业园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上缴利税10.7亿元。朱码镇王二庄村的朱悌新欢天喜地地说:“自从镇里办了创业园,就等于我们老百姓多了一棵摇钱树,家底比以前厚实多了。”
让县委大院敞门迎“客”
人一穷,问题就多。几年前,看到涟水县委大院门前来上访的人络绎不绝,李卫平决定让县委大院敞开门来办公,对所有来访人员“来者不拒”,并遇到一个解决一个。过了一段时间,来的人越来越少。
和谐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老百姓的一些故事或许能从侧面回答这个问题。
50多岁的原电机厂下岗工人张善真左手臂截肢,独女又身患重病,生活很困难,原电机厂宿舍拆迁后,安置房款还差4万元没有着落,使得她整日忧心忡忡。县委、县政府了解这一情况后,经多方协调,终于使母女免交4万元就得到了一套95平方米的住房;
陈师镇妇女魏红芬的儿子刘卫东患心脏病突然大出血,可一时又凑不出那么多手术费,看到报纸上公开的县领导电话号码,魏红芬就试着拨了过去,没想到不到一周,就收到了来自各方的募捐款一万多元,后来魏红芬才知道,为自己第一个捐款的竟是县委书记。
“老百姓有困难,不找我们当干部的找谁?”涟水县始终把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当成头等大事来抓,近年来,该县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18亿元,实施脱贫攻坚项目143个,带动4.7万贫困人口摘掉了“贫困”帽。
在农村,一场大病付出的高昂医药费,足以让原本富裕的家庭徒有四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涟水县早早就启动合作医疗。“一年只交10块钱,就能享受2万元的医疗报销,你说这样的好事怎会落到我们头上?”五岗镇85岁的老汉颤抖着说。自从知道有合作医疗,他就开刀做了腿部肌瘤手术,终于解除了一辈子的痛苦。如今,涟水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近80万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四级联网结报,在淮安市所属各区县中,涟水的人均住院费最低,实际补偿比例却最高……
让飞出去的孔雀再回来
涟水是典型的苏北穷县,这个“发展中县份”如何实现赶超?李卫平对此有独特的思考。“俗话说‘小河有水大河满’。苏南、温州之所以小康实现程度高,主要在于镇村经济厚实、百姓家业殷实。就我们涟水而言,一定要调优产业、调整就业结构,而关键是要把大量的外出务工农民吸引回来。”
以创业引领就业、以就业支撑创业,涟水掀起了变“打工文化”为“老板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县形成了“千家万户办企业,千山万水闯市场,千方百计创新业”的浪潮。
姜树龙是保滩镇十堡村在外创业的能手,2001年他在宁波创办润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如今年产值达6000万元。去年5月他毅然回乡,在村里建起了村级创业点,并把自己公司的分厂建在了家乡。“家乡的发展形势喜人,谁不希望在家门口创业?”
为了鼓励创业,涟水县不仅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还通过建立集中创业点,为创业者提供租用厂房。在红窑镇的创业点矗立着一栋栋崭新的厂房,厂房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5万元一年的租金成为村集体一笔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在3年前,这儿只是一大片废弃的荒地。现在,涟水县每个村都至少有一栋厂房。全县已建成村级创业点191个,有203家企业投产达效,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入5.2亿元,共吸纳5900多名农民就近进厂务工,农民的资产性、经营性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达到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