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7日 星期五

    这是一个奇迹

    作者:白 桦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7日 07版)

        我和坤权、中敬相识已经有三生三世了。不是吗?五十多年的生生死死,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够长的了。何况我指的还不是时间。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只要在北京,就会经常到东单三条青年艺术剧院的宿舍院看望坤权和中敬,以及他们的女儿小明和儿子小振。那时候他们的生活简朴而愉快。后来,她唯一的儿子、一位很有前途的剧作家黄小振英年早逝,这对于坤权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她很棒,挺住了。后来,她为了散心,出访早年的同事、战友、观众,在朋友中找到了特别的安慰和温暖。进入耄耋之年,她开始追忆往事,勤奋写作了。

        对于一位记忆力很强、情感丰富的演员来说,她就像河流在悬崖上找到了一个宽阔的出口一样,那不就是一泻千丈的瀑布么!对于一个永远沉溺于契科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曹禺、夏衍剧作氛围里的演员来说,经历了那么严酷的折磨和悲惨的际遇,内心里依然是无怨无悔,依然对自己的同胞、对全人类寄以高度信任与殷切的希望。她是那样容易动情,在回忆中,在如梦如幻的往事里充满着艰苦岁月中的温馨,发现着丝丝缕缕的人性的光辉。抗战中的颠沛流离,流亡剧人的辛酸与快慰,那么多的熟人、好人、为救亡而呐喊至死的人,像星星那样互相依偎、互相温暖,都已经远去了。她能使他们在她的笔下回来,这不仅仅是她拥有比常人好得多的记忆力。

        在坤权的文字里,对人——即使是迫害过她的人都没有偏见,没有丝毫以牙还牙的心态。譬如那篇《打电报》,写的是一个特殊时代的残酷故事。她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即使在反思的时候,也只是把极端的悲哀深深地压在心底。再如关于珂儿的那篇文章,人物极为生动、鲜明,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是那一代人的悲欢,是那一代人的情愫,是那一代人的生与死啊!

        她不仅仅能把回忆中的人与事写成动人的文字,她还能迅速把身边的人和事准确地描绘出来。如《黑人亨利》,她写了一个现代的汤姆叔叔,性格鲜明,行为可爱。她不仅把他摆在主观的理念中,同时也把他摆在有趣的生活细节中,他是她在美国看到的身边人物,写得可见性很强。她使得那些没见过黑人的人也可以亲近亨利。

        最接近美的是真,以那篇描写她和阳翰笙交往的文章为例,对大多数读者来说,那是一段很陌生的生活,可在她的笔下不仅不陌生,而且读着、读着就亲切起来了。从这篇作品来看,她对于生活的韵律,语言的节奏,把握得十分恰当和成熟。

        特别是他把笔接触到自己的儿子,在《振儿,振儿,妈妈对你说……》那篇文章里,写出了自己的愚昧,写出了自己对儿子的歉疚,写出了永远难以弥补的悔恨,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坤权可以称做大器晚成了,因为她已经确切地知道她要写什么了,这才是非常重要的,有许多写了一辈子的所谓作家都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她也知道应该怎样写,而且在热情洋溢地继续写,这就决定了她会写得越来越好。

        我愿意热诚地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奇迹。

        (本文选自沙漠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我心深处》一书的序言,文有删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