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玉石大县辽宁岫岩通过做“减法”,强力推进玉产业“精品战略”,先后关闭了22个采玉矿坑中的14个,6年少采玉料2万多吨,而经济效益却不降反升,玉雕产品收益已占全县经济总量的15%。
辽宁岫岩玉与新疆和田玉、陕西蓝田玉、河南独山玉并称“中国四大玉石”。红山文化中的“中华第一龙”、红山女神碧绿的眼珠、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清朝皇太极刻有“皇帝奉天之玉”的传国玉玺,以及坐落于鞍山玉佛苑内的世界最大玉佛,都是用岫岩玉精琢而成的。
由于以往开发利用模式粗放,以出卖原矿石为主,加工工艺水平低下,经济效益不高,人们形容岫岩人是捧着玉碗要饭吃。近几年来,岫岩县委、县政府适时推出“琢玉兴县”战略:一是实行有计划保护性开采,严禁乱挖滥采和破坏性开采。过去每年开采量在5000吨左右,如今每年严格限制在1000吨以下;二是健全法律法规,加大依法保玉力度,先后颁布了《岫岩玉资源保护条例》、《岫岩玉资源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和《河磨玉管理实施办法》,成立了岫岩玉管理局,专门负责对企业的玉雕原料、玉雕厂家、玉器市场营销、玉雕人员培训等方面的管理;三是实行玉料统一调拨,规范玉雕原材料的供应渠道。对玉雕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等级评定,实行持证上岗,按技术等级供应玉料,保证优质玉得到精加工;四是加强对玉雕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玉雕工艺水平。县委、县政府投资14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玉雕专业学校,并与北京珠宝研修学院联办岫岩分院,培养玉雕中高级技术人才。目前,全县有国家级玉雕大师2人,省级大师36人,中青年技师3000多人。
记者在岫岩首届玉文化艺术节上发现,尽管玉石开采量锐减,但玉产业效益却比前两年翻番增长,河磨玉的价格更是增长了十倍。“马上封侯”、“平安如意”、“万马奔腾”等40厘米高的玉器,价格都在万元以上。过去,每吨蛇纹石玉平均只卖两三万元,眼下已卖到几十万元。
岫岩县委书记王守卫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县有10万多人吃上了“玉石饭”,玉雕工艺品已发展到7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创产值超25亿元。在国内玉制品市场上,岫岩玉产品占70%的份额;在国际市场上,岫岩玉的出口供货值已连续多年递增30%左右,产品远销亚、欧、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