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4日 星期二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河南文化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4日 04版)

        本报郑州9月13日电 日前,河南双汇集团、天明集团、宋河酒业和上海仁鼎投资有限公司四家民营企业向河南文化教育公益事业捐助2亿元善款。今年以来,全省已有近6亿元社会捐助资金参与各类文化公益项目,有力缓解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不足的问题。正如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既要为文化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基本条件,又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营造支持文化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推进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使文化服务覆盖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老百姓。做到雷声大,雨点也不能小!

        如今的河南,各地支持文化项目政策资金的“雷声”,已经化作滋润中原人心灵的喜雨——有着2000年历史的许昌县苏桥镇杜寨村“书会”如今再次焕发青春:来自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民间说书艺人汇聚于此切磋技艺、交流书目,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充分领略到传统说书艺术的独特魅力。在郑州,从今年起,每年由市财政从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年增加,此外,市、区两级还安排1.1亿元设立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力求郑州出品有更多的“小樱桃”式的动漫文化满足青少年需求;在信阳,60亿元打造的鸡公山路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启动……河南各地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感受到了这种投入:每个地市都有近百个基层文化共享服务点,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体育中心,乡有基层党校、公民文明学校、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星级文化大院;每年开展送戏下乡、电影进村不少于500场;乡村大舞台、“月月唱大戏、周周小剧场”、“夏季文化广场”等常态文化活动坚持不懈;少儿艺术汇演、农民文艺汇演、民俗晚会灯会等专项活动各具风采;戏迷票友大赛、书画比赛、摄影展等活动凸现地方特色。

        “一个地方文化建设开展的怎么样,基层老百姓在业余生活时感受最具体。”许昌市市长李亚说,许昌文化建设能有今天的生动局面,落实好中央和省里的政策,利用有限的财政,带动社会资金注入,是强有力的支撑。

        长期以来,河南和许多省份一样,文化建设领域的大量项目由政府包揽,文化系统内部等、靠、要思想严重,另一方面,基层文化公益事业摊子大、负担重,财政投入进去见效慢、起色差,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最基层的乡镇,实际投入却捉襟见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今年以来,河南省委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各地要下大力气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省委要求全省党员干部要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加快自身观念的转变,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基层,要出实招、下真功,坚持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的原则,真正抓住“钱袋子”,建立起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将文化建设上的每一分钱都花到基层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文化需求上,使文化发展的成效不断展现出来。

        今年上半年,河南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提速,全省1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38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一个专题博物馆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全年将完成58个县级支中心、673个乡镇、19648个村、371个社区文化中心及活动室的共享工程建设任务,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到位、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县、乡、村三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共振,同样吸引社会资金纷纷瞄准河南文化公益项目:著名慈善家黄如论捐赠3亿元在郑州建设中原文化艺术学院;宇通集团和天瑞集团则分别拿出3000万元,共计6000万元,资助文艺院团的发展,宇通集团还捐赠了8辆大客车用于院团下乡演出……省文化厅长杨丽萍高兴地说,河南文化事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