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3日 星期一

    也为中国“走进非洲”说句公道话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王瑞彬 《 光明日报 》( 2010年09月13日   08 版)

        日前,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评称,中国的投资为非洲“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另一条发展路径”。这是说了一句公道话。

        2006年以来,“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将双方合作提升到全新水平。与此同时,有些西方人士对中国投资非洲和中非贸易发展的“污名化”行动却骤然升级,指责中国在非洲掠夺自然资源、挤占商品和就业市场、破坏生态环境等,妄言“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做的”,强给中国扣上一顶“新殖民主义者”的帽子。

        事实上,中国“走进非洲”给这片广袤大陆所带来的生机恰恰映照出某些西方人士心胸和眼界的偏狭。

        “和而敬,敬而和,处众之道”,在与非洲各国打交道时中国一直秉承着这样相互尊重的基本理念。50多年来,中国从来没有因向非洲各国提供援助而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要求任何特权。坦赞铁路、友谊港等标志性工程正是中非之间真诚友好的历史见证。改革开放以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近5年来,双边贸易额更是激增约3倍,达到910多亿美元。“互利”成为双边关系成长的基础与保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尊重非洲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从未借机干涉其内政,也未曾试图输出所谓价值观、发展模式等。非洲各国的独立品格得到中国切实尊重,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大大提高。而长期以来,西方单独或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主导的国际援助,往往是“三心二意”,“民主”、“人权”等要求裹挟其中,条件苛刻,极大限制了受援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自主权等。

        《金融时报》社评认为,长久以来,西方并“没有打破非洲的欠发达循环”,给非洲带来真正福祉。它们甚至已经将非洲归为“失败的大陆”。而此时,中国以不同的姿态“走进非洲”。在与非洲发展经贸合作关系时尤其注重培育和增强其自主发展能力,追求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非洲发展的瓶颈,阻碍其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通过援助、承包、投资等方式,积极参与高速公路、铁路、水坝、桥梁等建设。其中,仅援建项目就达500多个,涉及建筑、市政、运输、电力、通信等领域。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2010年非洲经济发展报告》,2001-2007年间,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已由4.7亿美元激增至45亿美元。非洲联盟领导人称,中国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地产生了“变革性和根本性的影响”。而西方国家早已因成本高、利润薄、风险大等而几乎放弃了在该领域投资。

        目前,非洲产业结构仍然单一,出口产品以自然资源为主。中国则以较有竞争力的价格满足其对机械、电子以及高科技等产品的需求。产业结构互补推动中非贸易迅速发展,对非洲经济的贡献率已高达20%。需要指出的是,在中非贸易结构中,日常基本消费品并不占中国对非洲出口产品的大宗,对其本土市场冲击并不大。中国自非洲进口石油也仅占其石油出口总量的13%,欧美皆超过30%。所谓中国控制非洲资源市场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不仅如此,中国所采取的措施正在推动非洲出口产品结构优化。2005年以来,中国逐步扩大对非洲国家免关税待遇的覆盖范围。未来三年内,将给予非洲所有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免关税待遇,促进对华出口。除此之外,低息或无息贷款、减免债务等政策都有助于非洲国家积累财富,造福于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非经贸合作没有停留在“一予一取”这样简单的帮穷扶困层面。如何提高非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促进经济与社会进步成为优先考虑的因素。非洲农业种植结构单一、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尚有约80%的国家和地区不能实现粮食自给,是世界粮食危机的重灾区。中国以派遣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工作组的方式向非洲国家传授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协助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非洲大陆很多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得天独厚,适宜杂交水稻生长。在中国专家的技术协助下,马里、马达加斯加、几内亚等国已经成功引种杂交水稻。这也是对非洲联盟呼吁各国加大农业投资的回应,有助于实现到其所制定的2015年将缺粮人口减少至2009年一半的目标。

        在事实面前,西方对中国在非洲角色的那些曲解与偏见正在消融。《金融时报》社评所代表的理性、客观的声音正在增多。美国学者的专著《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等也表达了类似的公允之论。世界银行更是一改对中国投资非洲的批评姿态,开始与中国在非洲联手资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毕竟,人们不难看到这么多年来中非合作深化给双方及世界带来的机会、繁荣和发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