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3日 星期一

    科技世博:从顶礼膜拜到沉静省思

    《 光明日报 》( 2010年09月13日   01 版)

        1858年,19世纪刚刚过半,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就作出断言:“19世纪历史的显著特点是,将抽象的理论应用于实用技术,让物质世界的内在力量为智慧所控制,成为文明人的驯服工具。”150多年后,当我们再度回味这句话时,不能不折服于科学家对历史的精准概括,尽管科技带给我们这个星球的沧桑巨变令人五味杂陈。

        19世纪中叶,人类为掌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而悸动狂喜。世界博览会应时而生,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又宛如一席流动的盛宴,巡回在世界各地,其盛况仿佛是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一次次加冕典礼。

        今天,当我们徜徉在2010上海世博会场馆之间,我们依然和百多年前的人们一样,惊叹科技的神奇、相信科技的力量;我们依然和百多年前的人们一样,带着好奇和梦想,希望亲眼目睹科技怎样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又将引领世界走向何方。所不同的是,我们不再沉浸于对科技伟力的欢呼与顶礼膜拜。今天的世博会,为全人类提供了一个沉静省思的机会——科技发展,让我们已经并将继续改变这个世界,问题是——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世界?

    (一)

        “赐给我一首空前高亢的乐曲吧,向我的灵魂歌唱,让它那凋谢的信念和希望返青吧,唤起我迟缓的信心,给予我某种对未来的憧憬,就这一次,把它的预言和欢乐给我吧……”当惠特曼坐在1876年费城世博会高达14米的考里斯蒸汽机身旁久久不愿离去的时候,这样的诗句是否正在诗人的心中流过?150多年来,世博会,就像诗中那个“神秘的号手”,用科技的号角引领人们通向未来世界。

        在世博会上,人们曾第一次体会到夏日里人造冰雪带来的快乐,曾为电灯照亮世博会的夜晚而惊呼,曾为电报送来大洋彼岸的讯息而欢庆……

        同样,在上海,“物联网”技术首次在世博会上登场,也让人们眼前一亮——

        汽车,不再是100年来沿袭的老模样,人、车、道路、建筑通过物联网整合为一个整体:一个指令,汽车就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需要红绿灯,自动驾驶就能实现车海穿梭……

        家电,也不再是一个个物件:电冰箱会“贴心”地为贮藏的食物调节温度,还会提醒主人采买物品,让超市送货上门;烤箱和保温箱会联袂协作,让主人无论何时回来都能吃上热腾腾的糕点;空调不仅送上凉爽,还能把家中的实时画面送到主人手机上…… 

        看看广泛应用于上海世博会园区、各场馆的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技术设备,人们会发现,“物联网生存”已在我们身边显露雏形。而这,仅仅是上海世博会新科技的一角。

        世博会是照亮一个个科技新时代的灯塔——汽车时代、航空时代、原子能时代、太空时代、信息时代……上海世博会是否会为人类开启一个城市文明的新时代? 

    (二)

        “一切源于世博会。”这是一句广为人知的响亮口号。何以如此?那是因为,尽管世博会并非科技创造的渊薮,却是科技传播最为广阔的舞台。

        “欢迎你来到利物浦。”伴随着动感的音乐,观众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来到足球和“甲克虫”乐队的故乡——这是上海世博会利物浦案例体验馆的网上虚拟情境。你不到上海,世博会的精彩仍在眼前。

        1900年巴黎世博会在当年创下了一个“奇迹”——共有5000万人次参观了那届世博会,而当时全世界人口只有16亿;1970年大阪世博会参观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6422万人次;上海世博会会期过半,参观人数已经突破3600万人次(这个数字在见报前可以在世博官网上更新)。上海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开通“网上世博”,让这个人类盛会第一次做到无远弗及。

        让科技在自己的眼前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让自己的心跳与科技创造的脉动同步,当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将他们的感受告诉身边的人,每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都将迅速成为全人类的记忆。

        若干年后,会不会有更多的人谈到当年的上海世博会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甚至人类的命运?

    (三)

        历史上,世博会的主办者先后三次将投送给未来的“时间仓”深埋在地下,“收信”者,是5000年后的人类。5000年前,是我们已知人类文明的起点。5000年后,那时的人类又将如何看待我们? 

         其实,每一届世博会本身,都是投向未来的“时间仓”。这里记载着每一代人的荣耀和自豪,也写下了人类的鲁莽与幼稚。根本不需要5000年,几十年前犯下的错误已经让我们追悔莫及--如果在今天,当拥有603个年轮的松木被制成桌子在世博会上展出,我们会像当年一样发出惊叹还是扼腕痛惜?当看到用整张美洲豹皮毛制作而成的世博会请柬,我们应该感到尊荣还是卑劣?曾经,我们只知道汽油加铅能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却不知它同样会带走我们的智商和生命;当我们把DDT的宣传照高高悬挂在世博会展厅并为从此将消灭那些“可恶的虫子”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并没有意识到,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个可怕的“寂静的春天”……

        思考与行动相伴。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保持地球环境不受破坏,这是上海世博会随处可见的设计理念,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关切。 

        日本馆采用带有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结合应用循环式呼吸孔道技术,将自身变身为“会呼吸的展馆”;芬兰馆用再生利用的塑料、泡沫和纸张制成筑起白色外墙;钢管结构被覆柳条编织的西班牙馆融节能与环保于一身;瑞士馆由大豆纤维制成的智能LED帷幕,能发电、易降解;城市最佳实践区伦敦零碳案例馆在建筑顶部安装了一个个“风帽”,温压和风压会能把新鲜空气“压入”房内;密闭的“汉堡之家”积蓄太阳能、地热、人体热,并切断与外界的热交换,酷暑当头,仍能保证25℃的宜人室温……上海世博园的生态控制、垃圾处理、照明、交通更是对低碳环保理念的全面示范。

        这一次,汇聚在上海世博会的,不仅仅是令人瞠目的发明创造,更多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思考与探索。

    (四)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远离大众的日常经验,它所蕴含的能量越来越巨大,某一项突破对整个人类和自然带来的关联性影响越来越难以预料。事实上,一些科技“副作用”正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显现出来。人们甚至在追问——“没有了我们的世界,究竟是会想念我们,还是将如释重负地长出一口气?”

        “人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自己在现实戏剧中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中曾这样写道。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主动掌控这出戏剧的发展,还是任由剧情裹挟着我们前行?

        世博会对科技未来的思考由来已久,而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也正是这一思考的延展和深化。它的中心词——“城市”,是大多数人正在身处的现实;“生活”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基点;“更美好”,是面向未来的祈愿。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城市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个体的人是城市的一部分,这是一个不断演生进化的有机体,共同呼吸,一同成长。由此,上海世博会为世人提出了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深邃命题。

        科技,仍将是人类通往幸福的渡船,但我们必须要提醒自己,如何成为这艘航船上胆大心细的舵手,而不是囚徒或溺水者。

        这将是上海世博会带给所有人的永恒礼物。

        让我们不要忘了世博会成就的另外一段名言——“世博会上的建筑和展品都会消失,而思想成果将永世长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