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2日 星期日

    故 事

    本报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薛斌 《 光明日报 》( 2010年09月12日   02 版)

        一次周末教师例会上,李黎明校长说完了工作,习惯地看看手表,然后问:“大家看过《宜章县志》吗?谁知道清朝光绪到道光年间,我们这一带有几个书院?”老师们精神振作起来,知道校长又要讲故事了。

        这是黎明校长的习惯。每周例会上,布置完工作就要给大家讲一段故事。他读书很多,博闻强记,历史故事、人文掌故往往顺手拈来,略加发挥,意味深长。

        黎明校长说:“光绪年间,迎春镇一带地方有一个承启书院,就是我们现在承启学校的旧址。道光年间办了两个书院,一个叫谦岩书院,一个叫沙城书院,几乎是同时办起来的。沙城书院是由附近几个小村十二姓人家办起来的,姓杂而心齐。有一位辛酉年举人叫欧阳人骥,在这里主持教席,并写了一篇文章,对当地人办学兴教的精神极为赞扬。他这样写道:‘地不过三里许,而奋然必为,毅然莫阻。首事诸君出重资以为倡,竭全力以相赴,而又各食其食,土木以外无他耗,以故富者乐捐,贫者乐助,未一年而屹然以成。’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欧阳先生说主持这件事的几个人有眼光,有胸怀,敢担当。我读了很受感动,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崇尚文明、兴教办学、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精神。相比之下,我又有一种惭愧。无论气魄和眼光,我们都不如他们。我们想利益多了一些;想事业少了一些;想眼前多了一些,想后代少了一些。如果把教育过多地跟功利联系在一起,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好精神就会丢光,教育就会变质。”

        新教师来了,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到承启学校参观革命斗争陈列室。“七一”那天,学校新党员在这里举行入党宣誓。“六一”儿童节,全镇师生来到承启学校,进行红歌演唱比赛。在这些活动中,李黎明既是主持人,又是讲解员,他把本地的红色故事讲得特别生动感人。

        李黎明在例会上讲得更多的是发生在老师们身边的故事。全国劳动模范李常水,全国“三八红旗手”刘贤玉,全国优秀教师谢作塘,都是他故事中的主人公,这些都是跟迎春镇相邻的东风乡、梅田镇的可亲可信可敬的模范人物。他不但在例会上讲他们的故事,还带老师们到他们创造业绩的地方去感受故事里的奇迹,去实地体会直击心灵的感动。

        这些故事让老师们触摸到这块土地的血脉,感悟到血脉里流动着的一股巨大深厚的能量。

        回忆起这件事情,周友才老师说:“黎明校长讲的故事都是有针对性的。当时包括我在内都有些想法,别的乡镇学校多少有点补助和奖金之类的,我们这里除了工资没一分钱额外收入。黎明校长坚决按上级规定收费,也不准利用假期搞有偿补课。李黎明校长讲故事的目地是告诫我们要以事业为重,以育人为本,守得住清贫。他身体力行,为建校垫资,为帮助学生慷慨解囊。这些年为学校建设,连节假日都没有了,加班加点,不拿一分钱加班费,在他身上体现了迎春人的传统办学精神。老师们再也没有怨言了,跟随着校长,讲贡献,讲业绩,不计得失。黎明校长走了,他给我们讲的故事,还有他自己的故事,都铭刻在我们心里。”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