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0日 星期五

    在坚守中发展

    ——写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校庆60年之际

    《 光明日报 》( 2010年09月10日   12 版)
    在艰苦的条件下教师们在实验室做实验
    国家大学科技园政府校企共建三方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唐 静 张士英 杨剑锐 吴秋凤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有这样一所学校:它伴随共和国一起成长,驻守在祖国的边疆;它见证了一个行业的发展,低调而不张扬。它虽不是“211”学校,也不在“985”之列,还经历过合校的曲折,但是它却用自己爱国、务实、创新、奋斗的精神和气魄书写自己的辉煌。它就是哈尔滨理工大学。

        胸怀祖国,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

        爱国,是使命更是一种担当。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随着哈尔滨、沈阳等大城市逐步解放,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已经近在眼前,但是,多年战争留给我们党和人民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刚刚夺取政权的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前身: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相继成立,学校以国家需要为己任,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克服了种种办学条件的艰难和困苦,仅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改造阶段就为国家输送了近万名工程技术人员。

        1995年,在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为现在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成为当时机械部部属院校中第一批合并的院校。1998年学校隶属关系划转到黑龙江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划转地方后,虽然政府主导的行业联系已经不复存在,直接服务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源于学校始建时的那种忠于祖国,服务人民的理工魂并没有变。为此,学校在发挥业已形成的学科优势的前提下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发展之路:立足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生存,通过服务地方经济进而辐射全国制造业和其它服务领域。因此,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上哈尔滨理工大学更加注重和地方经济结构的契合。“我们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和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结合的最紧密的一所学校。”校长李大勇说。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黑龙江省高教强省规划的出台,哈尔滨理工大学服务社会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平台。学校通过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服务主动参与到黑龙江省重点产业调整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科学技术处处长张晓虹介绍说,“我们通过一个团队、一类技术、面向一个企业、共建一个工程研发中心的合作模式,与企业建立了20个工程研发中心,获得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687项。”2005年,哈尔滨理工大学被国家科技部授予“中国技术市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热爱祖国,报效国家。这是不同时代的哈理工人共同的责任。上个世纪80年代,被誉为“刀王”的李振加教授在日本做访问学者时,看到自己国家在技术上落后,便暗下决心“一定不能总在别人的后面跟着跑”。年逾50的他,拿出了年轻求学时的那种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李振加教授的学生,研究生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敏利教授说:当时国家给的生活费并不多,李老师省吃俭用,节省资金,买了几台贵重的仪器设备带回国。在重型切削刀具这一研究领域一干就是40多年,其科研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2005年,他率领的科研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更加激烈,当时从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的于晓洋教授拒绝了来自国外大学的高新聘请,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母校哈尔滨理工大学,经过不懈奋斗现已成为龙江学者、省级学科带头人。

        “爱国、爱党、立志、成才”是哈尔滨理工大学育人的目标。提出这八字方针的校党委书记高军表示:“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学,如果只传授知识而忽视灵魂的造就,那就是严重的失职!”陈艳刚是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名学生,2003年他放弃了到中国光大银行和福建某大学任教的机会,毅然地投身到甘肃省岷县从事志愿服务工作。面对家人、同学的不解,他说:“国家培养了我,现在是我回报祖国和人民的时候了,西部需要我,那里虽然苦,但却是磨炼自己的好地方,我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去服务那里的人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004年他荣获了首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者”称号,是黑龙江省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大学生。据了解,近两年来,哈尔滨理工大学有81名同学参与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5年到2009年这四年间,有286名学生党员、干部义无反顾地扎根到祖国的西部。

        建校六十年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全国制造业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很多毕业生都已成为大中型企业和其它领域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学校也被企业(行业)誉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电信电缆行业的“黄埔军校”。

        崇尚实践,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务实,是作风,更是一种品格。

        “在我们哈尔滨理工大学,有一种朴实的文化,有一种诚实的品格,有一种踏实的作风;哈理工人,不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干部,为人都很诚实,做事总是有板有眼,脚踏实地。”校长李大勇自豪地说。

        实在是哈理工人与人相处的方式。杨嘉祥老师已经74岁了,可是仍然坚持每天从早到晚呆在实验室做实验,指导学生。“我98年读博回来,科研刚刚起步,我的硕士生导师杨嘉祥对我说:‘如果你愿意和我在一起,我们可以组成一个课题组,但是我从内心并不希望你依附在我这里,你有能力最好是自己挑一摊,在你起步阶段如果经费困难的话,我这里有两万块钱可以给你。”现在已是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的李忠华在谈到老师当初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时,仍是无限感激。

        踏实是哈理工人做事的态度。“指导我毕业设计的老师都已经过世了,但是我仍然记得当时我们与煤矿合作,老师带领我们到煤矿采集水样,认真分析杂质,针对这种杂质研究耐磨铸件,在电子天平下一丝不苟地做实验的场景。”校长李大勇说,“老师那种认真、严谨、踏实的做事风格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所以我当老师后,也这样去指导学生。” 

        “因为不是名校,开始根本就没有企业主动来找他做项目,他就主动找企业,别人几十万才做的项目,他只收几万元的成本费,并且高质量地完成,一次、两次……,终于赢得了信誉,与企业建立了相互信任、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哈尔滨理工大学宣传统战部部长崔玉祥在谈起电气工程学院王旭东教授时感慨地说。“像王教授这样踏踏实实干事的人在我们学校还有很多。”

        务实是哈尔滨理工大学领导班子的工作要求。李大勇校长说:“因为经费紧张,所以在我们学校,一般的形象工程是不做的,只做那些涉及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实事。”去年,哈尔滨理工大学新建了一个休闲广场,舒适的塑胶跑道每天晚上都会吸引很多师生在那里散步健身,广场旁的LED大电视,在今年世界杯期间成为学校和周边大学师生共享体育盛事的场地,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2009年,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发扬务实的精神,早部署、早准备、早启动。举办了“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展了广泛的谈心活动,针对征求到的859条意见和建议以及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形成了十大方面23件大事的整改落实方案,由纪委牵头逐项进行监督落实,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了师生的满意工程。 

        崇尚实践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把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加注重专业的实用性、技术的应用性和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融入老师的科研成果、新技术以及课程的建设成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幅度地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新增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计算机实践、技能训练、学年设计等实践性项目。“现在我校工程实践就很多,不光是生产实践,理论课的实验课程也增加,此类学分占了总学分的近30%。”教务处处长戈宝军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学校又制定了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研修和工程设计的研修制度。“应该说受工艺和条件影响,有很多东西实际操作起来和书本上是不一样的。只有教师真正深入工厂进行实际操作,才能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将曾经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在企业参加研修的年轻教师徐永明说。

        学校搭建产学研相结合平台,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由王旭东教授带领的“省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哈飞汽车签订了校企全面合作协议,联合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已经完成了专用电机、电机驱动、变换器和整车控制器的开发。哈飞赛豹中度混合动力轿车已经上路试车,预计2011年将批量生产。混合动力轿车将为企业每年带来超过亿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将产生节能环保等巨大社会效益。李伟利教授的团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在电机技术方卖弄研究的潜能,不但作为成员单位参加了哈电机厂1000MW水轮发电机组研究的国家支撑项目,还与该企业联合申报了1000MW巨型汽轮发电机研究的对俄科技合作项目。党委书记高军表示:“崇尚实践是我们学校的传统和办学特色,我们要求教师把‘论文写在产品上,项目做在企业里’。我们培养的学生需要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中可以用到的技术。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层面的实际问题,以便研发新技术,这是我们针对自身的特色,提出的特殊要求。”

        团结合作,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动力更是一种追求。

        作为一所坐落在北部边陲的省属院校,哈尔滨理工大学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但哈理工人凭着“有所作为、敢于作为、敢争天下先”的勇气,不断创新推动着学校朝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进。

        “科学研究就是要争第一,只有第一,才有意义。”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己培养出来的院士雷清泉说出了哈理工人在科研领域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气魄。上世纪80年代,雷清泉院士选择“介电现象及其应用”为研究方向,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历经13年的艰苦努力,率先在世界上解决了应用半导电省醌黑高分子粉末材料制作压力及温度传感器的科技难题,2002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世纪末,雷院士又将目光转移到了“无机纳米——高聚物复合物的介电性与局部放电老化机理”这个国际前沿领域。2009年雷院士主持了第354次香山科技会议,成为黑龙江省属高校学者主持召开香山会议第一人。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生源的多样化,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成为了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工作者们的自觉思考。为此,学校突破了传统专业教育模式,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于2006年制定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45个专业,设计了73套培养方案,其中21门专业拥有A、B两套方案,针对于“精英型”学生的A方案,一方面加强基础理论课的讲授,专业课开设的比较广,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另一方面注重他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科研和学术取向;针对于“工程型”学生的B方案则更注重实践与实训,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取向,专业口径适度,强调基础与专业特色并重,加强技能训练。两种培养模式,做到了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成长成才的空间。

        为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在软件、电气和机械三个学院实行“定制式”人才培养。据软件学院院长刘胜辉介绍,这种培养模式采用“2+1+1”的形式,两年基础课,一年基础专业课,一年校企联合培养。这种培养模式的特殊之处在于除正常的课程设置外,还给企业留出了一定的学时,让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添加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了“量体裁衣”。电气学院宋立斌同学说:“我们比正常的电机班多开设了电机自动测试技术、电机智能控制、电机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对电机从生产工艺到出厂前的测试等各工序和技术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毕业后我们很快地适应了工作岗位。”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让青年学子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特别是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方面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创新,不断夯实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基础;一方面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学校成立了校、院、班级三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和研究小组,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网”和“大学生读书网”为核心,以各院学生工作网站为基础,以“理工宣传”等网站为依托,大力构筑理论学习阵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之路,破解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2007年,学校开始搭建学生竞赛的平台,近3年来,学校共举办及参加包括国际、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竞赛共计49类。学生受益面达到22922人。特别是数学建模方面,2007年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获得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

        奋斗,是选择更是成功的保障。

        在这里,你会惊讶于这样的发展速度。1995年合校,1998年实现了博士点零的突破,哈理工人在欣喜的同时又瞄准了更高的目标即向国内一流地方理工大学迈进。2007年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学校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学校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我们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鼓足了更大的干劲。2009年,科技园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10年,电介质工程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立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们的目标,而这些成绩的获得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肯定。”赵洪副校长说。

        在这里,你会感受到这样一种发展干劲。2003年,刚刚合校8年的哈尔滨理工大学就面临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场大考,当时正值非典肆虐,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不畏艰难、敢于拼搏、勇于胜利的实际行动,向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获得了首批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成绩。在那忙碌的日子里,有人自觉放弃了周末和假日;有人已经办好退休手续了仍然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人累到了,稍微好一点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党委副书记陆岩说,“评估组的专家被我们的老师感动得哭了三次”。“评估后,‘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爱我理工,爱我家园’的精神渗透到了每一个理工人的心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申报是哈理工人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又一见证。“能成为继哈工大和哈工程之后,黑龙江省第三所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学校,对一所省属院校来说很不容易,我们感到非常自豪。2008年当我们得知可以申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时候,已经晚了,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这个宝贵的机会,我们用较短的时间就完成了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并以为机电行业中小企业服务的定位和特色赢得了专家的认可。”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于澎田说。

        还是在这里,你还会感动于一批自立自强的学生。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有百分之30%多的学生都来自贫困家庭,生活的贫瘠磨练出这些学生自强奋斗的精神,成为学校精神的一部分,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的王顺出生于农村,考上大学后,面对大学高额的学费和各种生活开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通过各种途径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与此同时,他还不忘帮助和带动和他一样家庭困难的同学,帮他们介绍勤工俭学的机会。“为了让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更加完善,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感动理工人物’和‘自立自强人物’的评选和颁奖活动,印发这些人物的事迹。我们想通过身边的典型来感染和带动更多的同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团委书记肖庆生说。

        ……

        60年,一个甲子轮回。质朴的哈理工人一直默默坚守在我国北部边陲一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60年,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年轻的哈理工人朝气蓬勃、蓄势待发,朝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进。“我们要以建校60周年为新的起点,总结经验,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早日把哈尔滨理工大学建成人民满意、社会认可,全体哈理工人引以自豪的大学。”李大勇校长坚定地说。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校内实习基地

        雷清泉院士主持第354次香山会议,其课题组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