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文学创作虽然大家、精品不多,但毕竟潮起潮涌,五光十色;文学批评虽然真知灼见不多,但毕竟众语喧哗,时有争论;唯独文学教育,偶有三言两语问世,却随即淹没在各式各样的滔滔话语洪流之中。然没有文学教育,小而言之,就不会有文学的雨露、土壤、阳光,就不会有文学的良好生态,你又怎么能企望会在此之上有着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丛林、森林、大树?大而言之,没有文学教育,你又怎么能企望在红尘滚滚中会有心灵的清泉情感的绿洲?你又怎么能企望这个时代会有精神的郁郁绿色勃勃生机?一个没有文学教育的时代,是一个不能不让人心生忧虑的时代。
文学教育的缺位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中国传统的文学教育,一向有文史、文笔、文学与文章不分的传统,文学原本是表情达意的最好的载体,文学教育原本是训练用文字表情达意的最好的方式,鲜有具有文学阅读及写作能力者,却没有用文字表情达意者。因之,文学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镇,并因此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青少年的精神成长,暂且还不说中学语文教学中,原本就有着数量相当的文学课文。但目下中学语文教学之趋势,却是越来越技术化、工具化了。中学课堂对文学课文的讲授,越来越缺少文学的悟性、感性、整体性,越来越缺少教师自身对课文的文学感受,多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程式化、模式化、概念化,多的是在这一程式化、模式化、概念化过程中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炫技”,多的是对“形”的精雕细刻,但却“形”存“神”亡。至于其评价体系、考试体系,也是越来越追求理科化、客观化、定量化。即使是主观性极强的阅读题、写作题,也被那只有命题教师才能回答准确的僵硬的标准答案,窒息了文学性那原有的丰富的鲜活。于是,我们每每看到文学教授、著名作家在中学语文考试题面前屡屡败北;于是,我们每每看到恰恰是在中学语文考试中成绩不佳者,却屡屡在新概念作文或者文学写作上,频出佳绩。
第二,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这种缺失又表现为二:一是在非中文专业教育中的缺失。现行教育体制,高中二年级即分为文理科,及至进入大学,在当今这样的一个科技的时代而非人文的时代,这样的一个追求功利的时代而非追求健全的时代,这样的一个工程师的时代,而非一个哲学家、诗人的时代,文学教育的缺失似乎已成必然。现代大学之奠基人蔡元培入主北京大学时,曾明言“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今日再闻此言,如听天外之音。如此情势之下,作为基础之基础的文学教育,作为“无用”而又“无用”之文学教育,其缺失,自然也就是“势所必然”的了吧。
令人更为失望的是大学中的中文专业的文学教育。其突出表现为文学教育中的史学理念化、理念先验化。所谓史学理念化,是说在文学史教学中,并不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为根基为依托,而是以某种理念为依据,抽取、概括出文学史的特点、规律、风格之类;所谓理念先验化,是说在对作家作品的讲授中,同样并不以对作品的阅读为根基为依托,同样是以某种理念为依据,概括出作家作品的特点、风格之类。这种理念每每在激动人心中屡屡刷新,刷新之后的理念所带来的是对文学史对作家作品的全新讲授,学生又每每为这种全新讲授心折口服。然却是从理念到理念,全然与文学无关。在这样的本末倒置中,中文专业的学生不读文学作品却可以仅仅根据所接受的某些对文学的认知性结论,就信口开河,俨然以文学内行自居,这在今天却也是一个让人见怪不怪的文学教育的“奇观”。
第三,在当今社会文学传播中的缺失。其表现形态有四:首先,对大量存在着的网络文学、青少年一代创作的青少年文学——诸如80后写作,缺乏相应的研究与价值引导,放任自流。其次,文学经典作品的“在场性”“当下性意义”的缺失,不能将文学经典作品与当下的精神性情感性缺失、需求作有机的联系,于是,文学经典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成为无人阅读的“名作”与“经典”。“百家讲坛”在学术知识普及、历史文化普及方面,功不可没,但在文学经典普及方面,各种媒体却还鲜有成功之例。再次,文学性知识普及的缺失。文学性其实是精神深度、情感深度的标志与体现。文学性犹如“水中盐”“蜜中花”一般溶化于各种文艺作品、娱乐节目并因此使其具备了相应的品位。正是因为文学性知识普及的缺失,导致了当今受众不能正确地接受影视作品、娱乐节目等等,也导致了当今影视作品、娱乐节目的低俗化现象。最后,是对新近发表的文学作品在传播力度上的几近无能为力。在新近发表的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文学教育因为权威性、公信力不足,因为显示自身方式不力,体现不出自己的力量。直接影响着新近发表的文学作品的传播状况的,更多的是新闻媒体的“炒作”,而不是文学教育力量的引导。有的只是缺乏权威性、可信性的让人心存种种疑惑的对作品的言说,有的只是小报娱记的各种花梢文字。
第四,在学界的缺失。其表现形态也有四:首先,组织力量、机构的缺失。作家协会有创作研究部、理论研究部、创作联络部,但没有文学教育部。各重点高校,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所,但极少有文学教育研究所。各学术刊物,学术题目不断创新,热点话题不断,但也少有对文学教育的关注,偶有关注,也容易被公认为学术含量不高。没有组织力量、组织机构,文学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其次,研究活动、实践活动的缺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新文学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无论其学术年会,还是其组织的比较大型的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以及由各个高校、学术机构组织的学术会议,其会议的中心论题少有对文学教育的研讨,即使偶有研讨,也是被视为是低一个层次的。研究活动既无,实践活动也就只好付诸阙如。再次,学者头脑中文学教育观念的缺失。文章写完,刊发了事,至于这文章中所提,如何在社会现实中发生实际的影响与效果,则对不起,不再关心与过问。学者重视的是一篇论文中,其有多少创新之处,至于这一创新之处,怎样在社会现实中发生影响,在多大范围内产生实效,则不再过问。谁如果孜孜努力于此,也会被学界认为是低层次的吧。在这样的为学积习的惯力之下,许多人宁肯把全部心血耗尽在一本见解平平,发行不过一千册,读者最多不过几千人的所谓的学术专著上,也不愿倾尽心血于至少数万人受益的文学教育中,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吧。最后,文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缺失。科技界对如何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市场效益特别重视。那么,在文学领域,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呢?我想,是存在着的。既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为例,可以说,自新时期以来,无论是文学观念还是文学方法亦或是作家作品的研究,这一领域均进展神速,硕果累累,且许多重要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思想命题,皆出自于这一研究领域,虽经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但这一领域仍能迅即调整自身,继续在历史运行时代发展中,保持自己鲜活的生机与活力。但也毋庸讳言,这些研究成果,在文学教育领域,无论是在大学的课堂,还是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亦或是在社会的文学教育领域,都没有发生相应的作用。
第五,中国文学教育传统的中断与丧失。中国文学教育的传统是作品第一,文选第一,是对大量作品的熟读与背诵,是在对大量作品的熟读与背诵中,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整体感悟能力,但现在这一传统却如内陆河水一般消失在形形色色的理念性灌输之中。
于是乎,无论是中学的语文教学,还是大学教育,亦或是社会的文学接受,学界的学术格局,中国文学教育传统的承传,当今时代,文学教育可以说,是整体性的时代性缺失。
虽是危言,亦有益于盛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