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凌晨,本报记者专程到巴基斯坦洪灾最严重的特达地区,采访由中国国家地震局、中国武警总医院和解放军某工兵团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特达地区的战地医院。
特达地区是巴基斯坦洪灾最严重的地区。中国国际救援队营地坐落在特达市警察总署的一处空置房内,分队共携带了100余种、价值300万元的物资装备和16大类、1500余种价值500万元的救援药品和耗材。他们在这里设立了以六顶帐篷为核心的流动医院,包括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麻醉科、检验科、耳鼻喉科、超声科、肾脏科,即一个简易医院的全部装备。由于这里水质被人畜尸体裹挟着的洪水严重污染,因此水源既不能饮用,也不能使用,而是需要严格的净化装置“防疫”。这里地处热带,属于巴“火炉”地区,加上洪水带来的湿气和38摄氏度的高温,不少队员出现了脱水、中暑现象,即使到了半夜,依然难以入睡,所以我们的医疗队员大多睡在露天,不是在房顶上就是在门前斜坡打地铺,但他们却充满乐观向上的情绪。24岁的朱静是武警总医院手术室的护士,也是这次赴巴救援年纪最小的女队员。当记者问及朱静感觉苦不苦时,她说:“苦是苦,但比我出发前猜想地还要好很多!虽然长这么大第一次睡地铺,而且是在房顶睡觉,但天当被,地当床,也挺好的。”
中国医疗队的救援行动令巴基斯坦当地驻军十分感动,一位叫艾尔沙德的巴陆军中校这样对本报记者说:“什么叫同甘共苦,这就叫同甘共苦,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当地时间8月28日下午5时,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流动医院在特达市正式开诊。在短短5天时间里,这所按照国内二级医院配备的流动医院共接诊3100多名患者。
第一位患者是不足2岁的小姑娘赛娜。神情疲惫的母亲抱着赛娜走进流动医院。救援队员、武警总医院皮肤科博士程纪群仔细为孩子检查身体,发现赛娜从鼻尖到手指都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剥脱,由于暴晒,赛娜全身的皮肤都严重晒伤。程纪群认真地为赛娜一点点涂抹上药膏,还送给赛娜的妈妈一些儿童常用药,耐心地提供医嘱,赛娜的妈妈感动得几乎要给中国医生跪下。
为了帮助巴基斯坦灾民,中国医疗队做了大量调研和精心准备。不但携带了防止腹泻传染病的药物,还准备了十滴水、藿香正气胶囊和风油精等深受巴基斯坦朋友喜爱的中草药,特别为儿童准备了有水果口味的糖浆类药物,一些巴基斯坦儿童,来的时候面带痛苦,走得时候有点儿欢蹦乱跳,孩子们的家长无不感动地说,“中国医生真是把我们的孩子当做亲人看待”。
时值巴基斯坦的斋月,特达当地人在炙热的白天都聚集在河岸上的窝棚里。太阳落山后,一群群做完祷告的特达当地的信德族民众得知了中国医生来到这里的消息,他们呼亲唤友来到营地。救援队员彭碧波一直坚守在诊台前,突然,一个持枪的警察走过来说,洪灾发生后,他一直在一线执勤,现在浑身都难受。中国医生请他放下枪支,解开衣服,仔细为他诊治了病情,送给他中国药膏,这位警察迅速将消息传递给其他警察,不一会儿,一个又一个警察走进中国流动医院。短短一个半小时,彭碧波就诊治了13名患病的警察。
中国医生的努力工作赢得了巴官方和群众的一致认可,内政部长马利克专程来到流动医院,他称赞道:“中国总是在巴基斯坦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我们帮助!”8月31日,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律师组织送来8箱药物,巴基斯坦驻军送来了苹果和纯净水。
(本报伊斯兰堡9月2日电)
图为中国医疗队为当地群众看病。吴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