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03日 星期五

    扼住沙尘暴的喉咙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十年治沙护京津

    本报记者 齐芳 通讯员 巴依斯古楞 《 光明日报 》( 2010年09月03日   06 版)
    治理前
    治理后

        从北京一直往北,由延庆过沙城、赤城,直线距离450公里外就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就在这里。这曾是京津沙尘暴的源头之一,如今,经过十年的治理,人们在沙漠的南缘锁起一道护卫京津的绿色屏障。

        这里,有道绿色围墙

        锡盟行署副秘书长刘建军踩在没脚深的草地里说:“这里曾经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锡林郭勒草原退化、沙化严重。尤其是世纪之交的连年旱灾,致使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部分典型草原近5万平方公里变成了沙漠。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7万平方公里,流沙面积以每年1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盟大范围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平均每年6天左右增加到当时的20多天。肆虐的风暴卷起漫天沙土,一路南下,越过燕山山脉直达北京。

        2000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到浑善达克沙地考察。他做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生态屏障势在必建”的指示,随后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把锡林郭勒草原全部纳入治理重点区域范围。

        锡林郭勒盟分管牧业工作的副盟长斯琴毕力格介绍说,如今横跨5个旗县的沙地南缘防护体系像一条长龙牢牢锁住沙地南移的脚步。在10年间,锡林郭勒盟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国家投资44.4亿元;完成治理建设任务面积2508.13万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61万亩,实施生态移民49821人。“长421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和防止沙地向北部草原地区扩散的长445.3公里的防护带也已形成!”

          减人减畜,锡盟人“生态迁徙”

        穿着藏青色绣金蒙袍的哈斯尔登在自己位于正蓝旗蒙元文化街上的餐厅里接待了我们,“我们是2007年从赛音呼都呼苏木嘎查搬过来的,草地不行了,没法再放羊了。”“搬过来后,政府给了很多优惠政策,现在到旅游旺季的时候,我们每个月的收入能达到七千元左右。”他的汉语已经越来越纯熟了。

        从草原到城镇,锡盟的牧人们开始了一场“生态迁徙”。仅在蒙元文化街上,像哈斯尔登家开的餐厅就有十几家。锡盟还实施了对返乡高中生免费职业教育,免费为牧民提供转移培训、职业介绍等政策。“我们以后还要大力抓牧区人口转移工作,最终把牧区人口控制在10万人。”而十年间,全盟的牲畜从最多时的1820多万头只目前已减到1200多万头只,连续6年年均压减100万头只左右。

        副盟长斯琴毕力格说,多年的实践经验证实,休牧轮牧禁牧是合理利用天然草牧场、最大限度提高草牧场利用率,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期待制度化的生态补偿

        “今年雨水少,草不茂盛,入冬或杀或卖,最多只能剩一半。”那日图苏木高格斯台嘎查牧户哈斯巴特尔指着圈里的70头牛说:“不实行轮牧休牧,草场就完了。别说风沙大,就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向后人交代。可咱们蒙古人祖祖辈辈都是放牧的,不放牧怎么活!”

        斯琴毕力格说:“我们现在要解决的,说到底是生态问题和吃饭问题的冲突。”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中的禁牧舍饲项目2008年已全部结束,换句话说,不能在草原上放牧牛羊的牧民们将失去原有的经济补偿,锡林郭勒盟全面实行的“三牧”制度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在斯琴毕力格看来,开展草原生态补偿是一条符合草原牧区实际的保护生态的有效途径,“我们期待这项政策能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不过不管多难,我们都会继续下去,为首都建设一道绿色屏障!”这个从小放牧的蒙古汉子眼中透出坚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