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7月02日 星期五

    去故宫,走进《清明上河图》

    《 光明日报 》( 2010年07月02日   06 版)

        本报北京7月1日电(记者李韵)熙攘的汴河虹桥上,童子正赶着驴队过桥。不料一位盲人老者迎面而来。眼看就要撞着了,童子赶忙吆喝驴子:“畜牲往哪儿走!”又高声提醒老者:“老人家慢点走,脚下有一个板凳!”

        这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个场景。现在您要是去故宫武英殿,就不仅可以看到这幅名画,还可以听到画中人物的对话。这就是由故宫博物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共同合作研发的“走进清明上河图”沉浸式数字音画展示项目。

        据项目负责人、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锤介绍,“走进清明上河图”沉浸式数字音画展示项目建设的宗旨是以观众的体验为核心,以视觉和听觉沉浸的方式,力图使观众在欣赏原作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800多年前盛极一时的北宋都城汴梁的社会盛况。

        当你静静地观看图像时,屏幕显示的是画轴从右至左徐徐展开,伴随着作曲家史志有先生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音乐,营造出遐想无垠的观画情境。用手指触碰屏幕,画面放大,立体声的晨风、鸟鸣、奔马、流水、叫卖和繁华都市的喧嚣之声,随着画面的移动飘入耳中,声音引导着你浏览画面。你还可用两个手指向外划动屏幕,继续放大画面,触发根据画面内容精心设计的人物对话;根据文物专家研究成果编制的700多段人物对白、乡间寒暄,展现出汴梁城的风俗人情和繁华市景,帮助你理解原作的丰富内涵。双指向内划动,随着画面缩小,人物对话和背景声也逐渐远去。

        该项目与世博园中国馆里“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有什么不同?胡锤表示,后者是一种动画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作。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说,我们更愿意让观众看到原汁原味的作品。所以此次研发的项目,坚持“不破坏画面、保持画面干净、以音释画”的原则,利用声音帮助观众加深对原作的理解。

        记者感受

        动画版与数字版《清明上河图》各有千秋

        中国馆里动画《清明上河图》和故宫里数字《清明上河图》,记者都参观、感受过,认为二者各有长短。动画版是单向的,也就是说所配的音响、“会动”的人物是一直循环播放、运动的,如动画片一般5-6分钟循环一次。观众错过某一画面就要等到下一次循环了。数字版的互动性则强很多。51个场景、700多段对话,观众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随意播放。但数字版的画面是“死”的,人物不会动。

        图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前游客如织。本报记者 刘新武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