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性行为、未婚少女意外妊娠、艾滋病及性病蔓延等问题正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生殖健康。这是目前我国第一次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所述的内容。
调查由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国人口基金、北大人口研究所合作开展,共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40个县(市、区)。调查报告显示了2009年全国1.64亿15至24岁未婚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和可及性状况。
调查显示,我国未婚青少年中,约有60%不同程度上接受婚前性行为或持模糊态度,22.4%曾有性行为,男性青少年性行为比例高于女性。其中大多数在性行为时未使用任何避孕方法。只有不到1/3的青少年明确表示不接受婚前性行为。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堪忧。
婚前性行为偏差导致孩子受伤害
调查显示,具有较高的性行为比例分布在20—24岁、城镇、父母均不在身边、独生子女、流动、校外以及西部地区的青少年中。在校外青少年中,家庭收入越高,性行为比例越高。在被访青少年中,首次性行为的最小年龄为12岁,中位年龄为20岁。男性青少年中多个性伴侣的比例高于女性,15—19岁的青少年中多个性伴侣比例,高于20—24岁的青少年。
由此牵涉的避孕情况更令人担忧:青少年对避孕工具和措施的不使用或低使用率。调查显示,有性行为的女孩中21.3%有过怀孕经历,4.9%人有过多次怀孕经历。15—19岁青少年的多次怀孕率高于20-24岁,校外青少年的怀孕率与多次怀孕率均高于在校青少年。有关专家指出,这些情况反映出绝大多数青少年缺乏性行为中的自我保护和对他人负责意识,他们正面临非意愿妊娠、流产和性病传播或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问题不严重”、“害怕被嘲笑”以及“不知道向谁咨询或向哪些机构获取治疗服务”,是青少年无法实现咨询与治疗需求的三项主要原因。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女性青少年群体,她们承担着无保护性行为的直接后果、无法避免的生殖健康风险及更多的社会压力。同时,流产与反复流产对她们的健康将有长期的负面影响。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绍康教授建议,保护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核心是减少和消除不安全性行为。在规范和转变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的过程中,如果主要或仅仅是源自家庭、学校、单位和社区的压力与惩罚,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让青少年真正从内心认识到消除和改变不良行为,才是最关键的。
相关知识知晓率低
究其问题根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主要是大多数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欠缺,其次是缺少来自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和具体帮助,尤其是全社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体系。
调查显示,青少年对性及生殖健康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很不理想。调查中,有关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无保护性行为应对措施以及艾滋病相关知识3方面的考察中,只有4.4%的被访青少年能够完全答对问题。尽管超过95%的青少年表示听说过艾滋病,但对艾滋病特别是其传播途径等并不很清楚。此外,女性青少年对生殖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低于男性青少年。其中,西部农村地区青少年处于最弱势的位置,他们是性与生殖健康咨询需求率最高同时也是咨询实现率最低的。
从青少年较低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可以看出,目前青少年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是不全面的。据调查,青少年对这方面知识的来源,不外乎书/杂志、同学/朋友、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网络或电影/电视等。随着性成熟年龄的提前,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生理发育已有显现,一些青少年想了解相关知识,又“不好意思”、或“不知道跟谁咨询”。很多做父母的不是不知如何启口,就是觉得过早让孩子知道性和生殖知识,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而从初中才开设的相关课程/讲座的比例又较低,有的学校为保中、高考升学率,甚至不断压缩或停掉这类课程。与此同时,一些非法出版物或网络中充斥的黄色淫秽内容则乘虚而入,对缺少相关知识的青少年产生严重恶劣影响。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胡玉坤教授说:“迄今为止,中国青少年多元化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同目前提供的针对这个人群的信息、教育及医疗保健服务之间仍存在明显的断裂。提供优质的、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及与年龄相适应的信息、教育和服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政府各个部门、政府同民间社会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尤为重要。该领域干预努力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复杂性,也呼唤我们对青少年健康与发展问题作出真正整合性的政策回应。不仅亟待制定出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而且需要家庭、社区、医疗保健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真正为青少年提供获得信息和服务的支持性环境。”
加强教育需循序渐进
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苏凤杰指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信息和服务的提供涉及多个部门,需协调配合才能保障青少年享受到性与生殖健康的权益。”
孙云晓认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丰富、系统的性教育。最有效的是从小学就开设性教育课,满足男女孩初始感官区别的好奇心。日本就是从小学2、3年级开始性教育的。到小学高年级、初中进行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的教育。到高中,大学阶段进行性审美教育,形成一套完整的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审美的系统综合的教育体系,其核心是人格教育,而不是单纯性知识和技术传授。以健康人格为导向的健康性教育要循序渐进,特别要做好编写教材、培训相应的师资等工作。
孙云晓说,孩子首先从父母那里知道性别区分的,可是中国的家长往往未接受过性教育训练。父母应该转变观念,可以考虑买些性教育方面的图书让孩子看。面对孩子的相关提问,家长不要随便表示“我不懂”或“我不会说”。他同时建议,目前全国有42万所家长学校,不妨在家长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家长如何解答孩子有关性方面的问题。(本报记者 李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