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淮阴,有一所高校家喻户晓,这就是淮阴师范学院。在5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淮阴师范学院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有选择地追求卓越,短短几年时间,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学院党委书记郑勇自豪地告诉记者。
追求有所选择
“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也越来越多,学校虽然要与时俱进,但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能量。”对于学校的发展,淮阴师范学院校长胡相峰认为,追求要有所选择。
2003年,淮阴师范学院全面启动学科建设工作,通过精心筛选,确定了6个院级重点学科、7个重点扶持学科进行重点建设。2005年,该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物理两个学科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其中理论物理学科还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低维材料化学实验室也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实验室。2008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正式公布新一轮省重点建设学科名单,淮阴师范学院的理论物理、中国古代文学、无机化学、思想政治教育4个学科通过审核,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别出心裁的学科建设,让每个重点学科感到了压力。有压力才有不断向上攀登的动力。据记者了解,2009年淮阴师范学院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基金项目17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出版专(编)著19部,SCI(E)、EI、ISTP收录论文111篇,权威期刊论文63篇。
“三留人”实现“双百”目标
作为一所距离省城近200公里的师范院校,要想吸引人才并非易事。淮阴师范学院想到了“三留人”的政策:事业留人,工作自然顺心;待遇留人,生活就能安心;感情留人,心情肯定舒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淮阴师范学院从苏北农村请来了于北山、周本淳等知名学者;铡过马草、当过仓库保管员的萧兵被破格调入该学院中文系任教师。近几年,该学院还从海内外请来了20多位教授和博士。每逢元旦,该学院的书记、校长都要去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看望博士生、硕士生和他们的导师,年年不断。
2009年,淮阴师范学院正高级职称人员达10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106人,提前完成学校制定的教授、博士都过百的“双百”目标。“双高人才”不仅在学术上是青年学子奋斗的目标,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年学生。“一堂课就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块铺路石,听文学院周桂峰教授的古代文学课,教室里似乎飘逸着先贤的清灵气,同学们会被浓郁的古典气息折服。”该学院大三学生仲小草如是说。
育人以学生为本
“育人当以学生为本,作为学校,要把好教学质量的关,要让在校的学生实实在在学到知识,让即将离校的学生安安心心走出校门。”郑勇一边从书柜里拿出一沓奖状,一边告诉记者。
该学院张强教授指导学生汤芳的毕业论文《论中国审美意识的起源》获得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是江苏省同类院校中唯一的一等奖。2009年,该学院有472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考研录取率达到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11.7%,录取人数和录取率均创历史新高。
如果说优秀的毕业论文和骄人的考研成绩展示了淮阴师范学院学生们的专业素养,那么下面一组数据则证明了该学院学生不可小觑的实践能力:该学院是江苏省首批13所大学生创业师范院校之一,完成了14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结题验收,以及43项训练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有22个项目被新确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本报记者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朱延华 张同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