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有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然而,平均只能持续使用二三十年。据资料显示,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
浏览新闻不难发现,国内的“短命建筑”比比皆是。2010年2月6日,由于规划与设计问题,江西南昌一个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在“浪费公众财富”的质疑声中,被爆破成约4万吨的废墟。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也是仅仅用了18年就被拆迁;前段时间,福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用2年就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城市建筑“短命”的原因有哪些?中国青年报社曾经做过一份调查显示,83.5%的人选择“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71.8%的人认为是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接下来还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审批拆除程序有问题(36.2%)、建筑设计有问题(28.8%)等。
调查结果只是反映了普通公众对短命建筑的认知。事实上,建筑质量问题并不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住建部对全国城市房屋质量的普查显示,96%的建筑质量没问题。那么,每年数亿吨建筑垃圾是如何产生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临安给出了答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速度比较快,土地投机获得的利润比较大。比如海南三亚要建国际化旅游城市,一些开发商看准商机,就把盖好不久的房子拆掉,即使向原来的业主赔款,重新规划后再盖新房还能赚钱。
开发商逐利是建筑短命的重要因素,但盲目拆迁是中国建筑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一些地方盲目拆迁的背后其实还是城市规划的问题,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在发展中就不得不面临大量拆建,但在不断的拆建中,城市模样翻新了,地方GDP上去了,领导的政绩也有了,至于短命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和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造成的社会财富浪费,这些后果是鲜有人去关注的。
有寿命的建筑才有历史,有历史的城市才有魅力。而我们个别地方领导眼里,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中的经济效益始终是第一位,精神文化往往可以忽略不计。其实,城市管理者们如果能更多地考虑公共利益,让中国的城市建筑长命起来不是没有可能。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健全问责机制、追究浪费社会财富的行为、改变官员以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系,最终使拆迁或重建决策透明化,审批和监督机制健全化,这些被我们一再提及的常识若能切实得到落地,中国的城市建筑就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历史,而不再不断出现昙花一现后轰然变成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