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3月07日 星期日

    找准文化大发展的“抓手”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陆浩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 2010年03月07日 09版)

        一部《丝路花雨》,被誉为华人的经典舞剧,成为中华民族舞剧的里程碑;一本《读者》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发行量位居综合类期刊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为什么甘肃省在文化发展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为此,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陆浩。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陆浩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

        甘肃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遗存、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资源丰富,是我国文化资源大省之一。

        陆浩介绍说,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汇的要道和各民族交融的前沿地带,几千年来,众多的民族在甘肃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多元文化特色鲜明,莫高窟印证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一道神秘而独特的西部文化风景长廊。

        新石器时期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其后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更是创造了彩陶文化的辉煌时代。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在甘肃东西绵延长达1600多公里,形成了包括以长城文化、石窟文化、汉简文化、青铜文化和边塞军旅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丝绸之路文化。甘肃红色文化星罗棋布,目前被列为保护的革命文物300多处,是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省区之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事业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甘肃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础。”陆浩说,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在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立足省情实际,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抓手,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了投入力度,下功夫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由甘肃省率先试点的“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迅速推广,被列为国家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之一,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甘肃省农家书屋总量已超过10000个,基本覆盖全省行政村,使农民群众广泛受益,一批村村通广播电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广泛开展,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

         创新体制机制,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陆浩说,近年来,甘肃省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围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重点任务,培育市场主体,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加强文化产品的推介交易,积极稳妥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在股份制改造、集团化运作、宣传与经营“两分开”、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读者集团完成了股份改造、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完成组建,农村电影放映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甘肃文化出版社成功转企。

        ——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催生了一批文艺精品,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京剧《丝路花雨》、秦剧《百合花开》、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荣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入选文化部首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陇剧《官鹅情歌》入选二期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大梦敦煌》成为全国经济效益最好的剧目……

        陆浩坚定地说,改革带来活力,活力孕育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持之以恒地抓改革创新,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就一定能够形成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