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2月08日 星期一

    “农二代”的环保觉悟

    本报记者曾 毅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02月08日 03版)

        “按东北习俗,进入小年(腊月二十三)就开始过年了。”长春市龙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孟才高兴地忙碌着。

        从高孟才身上已经丝毫看不出传统意义上农民的痕迹。他的穿着、他现在从事的工作已经和长春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但他从出生到小学毕业农村生活的经历、他以前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曙光村九队陆家窝棚的住址、甚至他数次失之交臂的“铁饭碗”都证明了他曾经的农民身份。

        “我们初中毕业时因为农业户口只能考高中不能考技校,我职业学校毕业时报考省公检法系统的公务员成绩第一却因为农业户口而被拒绝,还有银行等工作也都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无缘。”36岁的高孟才说自己曾经“很受挫”。

        在高孟才看来,中国农民命运的整体改变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联产承包开始的。“从那时起,农民可以有机会选择自己的道路了。虽然个人奋斗的经历还是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但整体上路是越走越宽。”这样的历史也让高孟才有可能脱离了中国农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成为“农二代”。

        毕业后的他从给人打工开始,直至现在和朋友合开了龙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了国家级软件企业认证书。他们开发的联合缴费软件获得了国家颁发的知识产权证,市场流水占全市30%的份额。

        高孟才去年在长春建了幸福的小家庭,妻子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博士。“她家在城市里,却丝毫没有嫌弃我的农民身份。我们从她本科开始相处一直处了8年。”

        面对这样的生活,高孟才有着深深的感谢。“从改革开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的每一个举措给老百姓带来的都是向上的变化,是越来越精彩的生活。”

        如今,高孟才的父母依旧在老家种地。常常回去的高孟才看到乡亲的日子越来越好:现在农民已经改善了生活,但还要改变他们生活方式进而改变思维方式。”高孟才希望在家乡建个厂,搞秸秆再利用。“以前乡亲们把秸秆拉回家当柴烧。现在家家有了煤气罐,秸秆就被扔在地里,开春一把火就烧了。其实秸秆可以转化为饲料、燃料再利用,同时还能获得经济效益。我想通过这个转变启发乡亲们,不要满足于现在的吃穿不愁,还要多想办法多致富。同时农民也要承担起环保责任。”(本报记者曾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