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皖新传媒”――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作为全国发行业主板首发上市第一股,上市首日,公司市值突破160亿元,一跃成为全国公司市值第二的文化企业。
从2002年9月组建集团,到皖新传媒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用了不到8年时间――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倪志敏感叹:“创新,让文化产业点石成金!”
创新体制激活内生动力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的前身是原省新华书店和省外文书店,在当时僵化体制下,不仅是响当当的“铁饭碗”,更是来者不拒的“大锅饭”,经营绩效低下。
2004年3月,集团正式实施“管办分离”后,面对着全面进入市场的重任,集团从转变员工观念入手,全面创新企业体制。按照母子公司管理体制,集团废除过去事业单位条条垂直的管理体制,不仅有效地加强了集团作为为决策和投资中心管控功能,更加凸显了市级子公司的利润中心功能,同时取消了县级分公司的法人地位,将县分公司定位销售中心,理顺了母子公司、子分公司关系,既解决了分支机构“小而散”、“小而乱”的弊端,也让干多、干少与干好、干坏有了本质的区别。
制胜市场,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2006年底,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在全国国有文化企业中率先提出企业股份制改造、三项制度改革、整体改制上市的“三步并作一步走”的改革方案,构建产权多元、多业并举、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
2007年7月,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正式启动整体改制上市工作。同年,创立的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承接了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100%的国有股权和辅业资产,并通过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在评估净资产溢价38.5%的基础上,成功出让12.99%国有股权,总受让价款3.1亿元。这项工作被收入中宣部编写的《文化体制改革经验100例》。
创新机制包袱嬗变资源
在安徽农村许多地方,图书和其他商品混业经营的新华书店网点,是群众选购同类货物的首选――农村网点的低效是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共同的难题,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通过机制创新,把长期的“包袱”成功嬗变为企业增效的优质资源。
2005年,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的原则,对属下的教材、教辅、图书音像、进出口、物业管理进行全面业务重组,组建了五个专业子公司,承担全省相关产品的市场规划、渠道整合和“吞吐”功能,同时,取消了各市、县公司的自主进货权,建立由专业公司统一采购、货源归口的管理体制,完成了“渠道终端一体化”的组织建设,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水平。
2006年3月,连锁经营战略正式启动并强力推进。到2007年年底,全省79家子分公司97个中心门市以及224个下设网点的图书音像连锁大功告成。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益的连锁经营,让全集团卖场销售收入在2008年当年,比2006年连锁经营前增长82.93%。同时,集团按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三不变”的原则,完成了对80多个单位财务和资金的集中管理,盘活资金、强化资金收益;通过对各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实行委派制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为增收节支及规范内部管理、提高资金收益、确保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新业态迈进广阔空间
传统的新华书店的卖场售书,已不能适应时代形势,也同样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大文化产业,强化主业、创新业态,不断拓展发展领域,扎实推进向大型综合文化传媒集团的转型。
发行集团,图书销售是主业。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大力实施主业业态创新工程,与农村网点统一打造“新华书店便民店”相一致,在城市卖场全面推开“店中店”建设,通过实施“主业突出”与“混业经营”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卖场效益;同时,推进“校园书店”、“社区书店”建设,全面扩大城乡图书文化市场的有效覆盖。在此基础上,大力拓展电子商务。2008年6月,集团在全省率先建立大型综合性网上书店―――华仑网上书店。开业以来,网上书店销售屡创新高。
瞄准现代文化服务业,是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快速扩张的重点。2008年,集团创新经营理念,建设以综合性、集群化、自主品牌、连锁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华仑国际文化广场,荟萃影视文化、演艺文化、博览文化等多种文化商业业态,提供“一站式”文化消费服务。华仑国际文化广场将在现有新华书店网点基础上,再造一个全省性的、创新业态的优质商业地产体系,成为各地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地标。
坚持创新、不断创新、善于创新,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以成功打造成合格市场主体赢得快速发展的突出业绩,跻身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行列,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服务业500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