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1月15日 星期五

    刻在石头上的中国历史记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01月15日 09版)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的大型雕塑、上海市宋庆龄陵园中的宋庆龄塑像等60个城市雕塑项目,在2009年底揭晓的“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评选中脱颖而出,让人们从这些伴随新中国不同时期创作并记录了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的城市雕塑作品中,再次重温了刻在大地和石头上的中国历史记忆。

        这是一次对新中国城市雕塑遗产的回望和检阅。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共同委托,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评选。该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两部名义设立的城市雕塑最高奖项,此次评选既是对新中国六十年城市雕塑建设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新时期城市雕塑创作的理性引导。

        本次城市雕塑评选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代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以艺术水准为前提,兼顾时代特征、地域分布、民族团结等多种因素进行评选,从各地城市雕塑建设部门、文化部门报送的556件(组)作品和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雕塑家推荐的346件(组)作品中,评选出60件成就奖和40件提名奖。这些雕塑,涵盖了新中国六十年来各个历史时期城市雕塑作品,散布于全国各大城市的公园、街道、广场、胜地等,以公共艺术的方式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足迹,全面反映了新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脉络。

        本次评选委员会的成员中不仅有两院院士,也有涵盖雕塑、建筑、园林、规划等各个领域以及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和著名雕塑家,严格而权威的评选使欣赏者在因这些雕塑而感动振奋的同时,对新中国城市雕塑的整体风貌和建设成就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加理性的思考。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认为,全国城市雕塑六十年的历史与新中国的发展同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从时间上讲可以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伊始、以及之后到2009年这前后两个三十年来概括,从不同侧面艺术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刻划和塑造了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生动展示了城市发展的独有风貌,热情抒发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将一部凝固的中国近现代和当代历史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中。

        荣膺成就奖的60件(组)作品中,年代最早的是1949年奠基、1958年落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由梁思成、刘开渠、曾竹韶等九位雕塑家创作的纪念性浮雕作品,年代最晚的是2007年由吴为山、孙家彬等雕塑家创作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组雕作品;40件提名奖作品中年代最晚的是2009年完成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国家纪念碑“汶川时刻”和浮雕墙。纪录中国革命历史和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成为新中国城市雕塑的鲜明主题。

        一批刻划历史人物和展示城市发展的城市雕塑作品,再现了新中国城市雕塑的重要主题和总体特征。如老子、蒲松林、郑成功、林则徐、孙中山、宋庆龄、毛泽东、周恩来、陈毅、李大钊、刘胡兰、朱自清、鲁迅以及中国现代文学馆作家组雕等古代哲人、革命先行者和文化名人;如深圳的《拓荒牛》、青岛的《五月的风》、香港的《紫荆花》、澳门的《盛世莲花》、北京的《和平少女》、广州的《五羊石像》、兰州的《黄河母亲》、三亚的《鹿回头》、拉萨的《高原之宝》等。

        无论是纪录历史事件、刻划历史人物还是展示城市发展独有风貌,这些获奖的新中国城市雕塑作品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杰出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地域风貌,早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和城市名片。据悉“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将于今年四月在北京颁奖,同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展览,并出版同名画集。

        (本文图片 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刘开渠;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吴为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