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1月15日 星期五

    电视时代的诗歌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01月15日 10版)

        浙江省广电集团总编辑程蔚东是一位诗人,又担任浙江省作协主席,这对该省的诗歌繁荣当然是一个大的推力。他曾屡次表态说,作协和广电集团两家单位对诗歌艺术各自不同的另一面的呈现,即在视觉艺术上共同的角度,都想为诗歌做点事情。诗歌想做得轰轰烈烈是不可能的,但在电视界却成为很稀缺的品种,所以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探索电视与诗歌的联姻。 

        在这样的思想原则指导下,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广电集团编导、又是诗人的梁晓明,就带领着一个小团队行动起来,到当下,已经做出《中国经典诗歌》和《中国先锋诗人》两个系列20个专辑,后者包括海子、舒婷、芒克、翟永明等当代最知名的中国诗人。几年播放下来,以其优美的画面、隽永的诗句、二三十年时间的沉淀和对中国当代新诗的深刻思考性,吸引了无数观众,促使他们更加了解、理解和热爱那些曾经为他们所不理解的先锋诗歌。同时,这两个专辑也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关注,好评如潮,一时,“电视诗歌”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词汇。 

        日前,由浙江省广电集团主办、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承办的“电视时代的诗歌”研讨会上,诗歌界和电视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包括诗人和媒体人,就这两个诗歌系列专辑多年来的坚持制作和播出,交换思想,畅谈心得,探讨得失。 

        《诗刊》杂志编辑部主任林莽认为,我们在诗歌选择上,电视肯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载体,肯定会对诗歌的促进有重大影响,因为它的阅读链,听众非常多;另外,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朗诵,但它们可以出现在电视画面上。结论是:如果诗歌不与电视结合,则是诗歌很大的损失。当然,电视手段有很多新的方式,比如话剧、电影的故事性方式、诗句的直接呈现,还有通过电视本身的魅力,即通过画面感的冲击力重新解读诗歌等等,几种方式都不可偏废,光把一首诗读一遍是不够的。 

        浙江省作协秘书长郑晓林用六个字表达电视诗歌的特征:(声)音、画(面)、意(境)、广(传播广)、强(势)、浅(显)。 

        《人民文学》副主编商震首先肯定了电视诗歌的价值:电视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和普及教育功能,可以使诗歌为大众了解、接受和传唱,对繁荣创作无疑是推波助澜。但同时也应看到,电视对诗歌的直接呈现方式,使得诗歌自身的想象空间受到限制,会否使高雅的诗歌落个凡俗之身呢?因为每一首诗都蕴涵着诗人本身的心灵空间和情感空间,电视的局限性是无法把诗人内心的感受、把诗歌中的抽象意义表现得更具体、更丰富的。 

        上海作协创研室副主任杨斌华认为,这几年诗歌有了振兴的迹象,像浙江新出版了《诗江南》杂志;上海也在做诗歌的理论研究,另外还搞了“海上心声”诗歌朗诵,已经做了好几年,每年四次,春夏秋冬不同的主题,这也是一种传播诗歌的方式,影响也挺大的,每次都是座无虚席。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南野却表示,他对朗诵会这种表达诗歌的形式不感兴趣,因为诗歌在里面完全沦落成为工具。但把电视和诗歌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创举,做的都是最经典的诗人和诗歌。不过他认为:诗歌一直是被边缘化的文体,真有价值的诗歌还是在学院研究视野的诗歌,它们虽然被边缘化,但会在以后的历史文本中保存下去的。 

        总之,与会者都充分肯定了电视诗歌的价值。程蔚东表示:“中国老百姓每天所选择的文化生活方式中,看电视大约占了75%,所以我们认为通过电视这一媒体把诗歌传递给大众,还是要坚持做下去的。当然,如何让诗意更好地存在于电视屏幕上,我们还需要做很多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